基本介紹
- 外文名:wind-heat sores;pityriasis rosea
- 別名:血疳瘡、風癬、母子瘡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青壯年
- 常見發病部位:胸(尤為胸部兩側)、背、腹、四肢近端、頸部
- 常見病因: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鬱化火
- 常見症狀:軀幹或上臂或股部發生一個指甲或稍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色或黃紅色鱗屑斑,邊緣微高起,上被糠秕樣鱗屑等
風熱瘡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膚病。又稱之血疳瘡、風癬、母子瘡等。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玫瑰糠疹。病因病機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鬱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而化燥生風,復感風熱外邪,內外合邪,風熱凝滯...
風熱瘡·風熱蘊膚證(wind-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massing in ski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風熱蘊膚,以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少量細糠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乾...
玫瑰糠疹多發於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發。初起損害是在軀幹或四肢出現直徑1~3cm大小的玫瑰色淡紅斑,有細薄的鱗屑,稱為前驅斑,數目為1~3個。1~2周以後軀幹與四肢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片,常對稱分布。開始於軀幹,以後逐漸...
風熱血燥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過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鬱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陰液虧虛,並連累及血,陰血虧虛,肌膚失於濡潤,而化燥生風的一類病症。本證常見於風熱瘡、面游風。相當於西醫病名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
【別名】(中醫):風熱瘡,牛皮癬,白瘧,蛇皮癬,風瘙癢,白屑風,(西醫):玫瑰糠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症,脂溢性皮炎,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紅皮病 中醫病機 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
三聖地膚湯,藥品,主治風熱瘡生四肢胸脅,初起形如疙瘩,癢而難忍,搔之成瘡,甚則鮮血淋漓,似疥非疥。三聖地膚湯 【藥物組成】地膚子1兩,防風2錢,黃芩3錢。【處方來源】《洞天奧旨》卷十一。【用法用量】煎湯1大碗,加豬膽2...
皂莢葉味辛,性溫,有祛風殺蟲的功效,可治風熱瘡癬。《本草綱目》中記載皂莢葉為中藥,可治風瘡、腸風;單用或製成茶藥,如“皂莢芽茶”。《普濟方》中記載取皂莢葉適量,揉爛,加溫水過濾,沐發,浴頭每晚用一次,半月有效,可...
發表《銀屑病發病因素的探討》等學術論文40餘篇,參加編寫《中醫外科學》等著作20部,主編《中醫臨床大全·外科》,編譯《外科正宗》白話文本,編著《牛皮癬中醫療法》(中英文兩種版本)、《實用中醫皮膚病學》(中英文兩種版本)、《首創溫...
和肝補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保嬰撮要》卷十二。具有清熱利氣,疏肝健脾之功效。主治小兒風熱瘡疹,脾土不及,肝木太過。症見作癢發熱,膿水淋漓,面青惡寒。組成 人參、陳皮、川芎各五分,白朮、茯苓、芍藥各七分,柴胡、甘草...
第二節 蛇串瘡 第三節 疣 第四節 風熱瘡 第五節 黃水瘡 第六節 癬 第七節 蟲咬皮炎 第八節 疥瘡 第九節 濕瘡 第十節 接觸性皮炎 第十一節 藥毒 第十二節 風瘙癢 第十三節 癮疹 第十四節 牛皮癬 第...
4、治皮膚風熱瘡疹瘙癢:青葙莖葉,水煎洗患處,洗時須避風。5、治婦女陰癢:青葙莖葉90-120g。加水煎汁,熏洗患處。(3-5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6、治支氣管炎、胃腸炎:青葙莖葉3-10g。水煎服。7、治癰瘡癤腫:青葙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