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手冊根據我國風洞設備試驗的發展情況,編入了9座生產性低風洞(口徑在2.25m量級以上)和11座跨超速風洞(口徑在0.6m量級 能上能下)的有關資料,並對風洞試驗的主要技術問題作了系統,簡明的介紹。內容包括:風洞設備、模型及支撐系統,空氣動力天平,流場校測與棟模度驗,測試設備,試驗程式和試驗方法,流動顯示與測量、工業空氣動力風洞試驗,以及試驗數據的修正和使用等,其中含有大量數據,圖表和曲線。全部內容力求做到實用、嚴謹,儘可能體現我國風洞試驗技術發展的最新面貌。
目錄
緒論
第1章 風洞設備
1.1 概述
1.2 低速風洞
1.2.1 FL-12風洞
1.2.2 FL-13風洞
1.2.3 FL-14風洞
1.2.4 FL-8風洞
1.2.5 FD-09風洞
1.2.6 NF-3風洞
1.2.7 NH-2風洞
1.2.8 北大φ2.25m風洞
1.2.9 DFD-03風洞
1.3 跨超聲速風洞
1.3.1 FL-21風洞
1.3.2 FL-23風洞
1.3.3 FL-24風洞
1.3.4 FL-26風洞
1.3.5 FL-1風洞
1.3.6 FL-2風洞
1.3.7 FL-7風洞
1.3.8 FD-06風洞
1.3.9 FD-08風洞
1.3.10 CG-01風洞
1.3.11 NH-1風洞
第2章 模型及其支撐系統
2.1 概述
2.2 模型
2.2.1 低速風洞試驗模型
2.2.2 亞跨超聲速風洞試驗模型
2.3 模型支撐系統
2.3.1 低速風洞模型支撐系統
2.3.2 亞跨超聲速風洞模型支撐系統
第3章 空氣動力天平
3.1 機械天平
3.1.1 概述
3.1.2 機械天平的干擾
3.1.3 機械天平的調整
3.2 應變天平
3.2.1 概述
3.2.2 應變天平測量及力和力矩的分解原理
3.2.3 應變天平元件
3.2.4 應變天平連線件
3.2.5 應變計
3.2.6 應變天平電路補償
3.2.7 應變天平使用與維護
3.3 天平的校準
3.3.1 概述
3.3.2 天平的靜態校準
3.3.3 天平的動態校準
3.4 附表
3.4.1 低速風洞使用的機械天平
3.4.2 低速風洞使用的應變天平
3.4.3 跨超聲速風洞使用的應變天平
3.4.4 天平使用的應變計
3.4.5 應變天平校準設備
第4章 流場校測與標模試驗
4.1 概述
4.2 流場校測
4.2.1 低速風洞流場校測項目
4.2.2 低速風洞流場品質要求
4.2.3 低速風洞流場校測方法與數據處理
4.2.4 跨超聲速風洞流場校測項目
4.2.5 跨超聲速風洞流場品質要求
4.2.6 跨超聲速風洞流場校測方法與數據處理
4.3 標模試驗
4.3.1 低速風洞標模
4.3.2 低速風洞標模試驗方法與數據處理
4.3.3 低速風洞標模試驗結果
4.3.4 低速風洞測力精度要求
4.3.5 跨超聲速風洞標模
4.3.6 跨超聲速風洞標模試驗方法與數據處理
4.3.7 跨超聲速風洞標模試驗結果
4.3.8 跨超聲速風洞測力精度要求
第5章 測控系統
5.1 概述
5.1.1 風洞測控系統
5.1.2 風洞測控技術的發展
5.2 風洞測控系統的特點和一般要求
5.3 風洞的測量和控制參數
5.3.1 風洞的測量參數
5.3.2 風洞的控制參數
5.4 風洞測控系統的典型形式
5.4.1 集中控制系統(CCS)
5.4.2 分散控制系統(DCS)
5.4.3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FCS)
5.5 數據採集系統的技術指標、配置及參數選擇
5.5.1 主要技術指標
5.5.2 系統配置和參數選擇
5.5.3 數據採集系統的定期檢定
5.6 風洞的控制和運行監測系統
5.6.1 風速或M數控制
5.6.2 模型姿態角控制
5.6.3 風洞運行的監控系統
5.7 計算機及網路系統
5.7.1 系統硬體
5.7.2 系統軟體
第6章 試驗程式和試驗方法
6.1 風洞試驗程式
6.1.1 試驗前的準備
6.1.2 試驗實施
6.1.3 試驗後的工作
6.2 全模型測力試驗
6.2.1 相似參數
6.2.2 模型與試驗設備
6.2.3 試驗方法
6.2.4 模型表面邊界層的固定轉捩
6.2.5 坐標軸系和對應坐標軸的空氣動力、力矩及其係數
6.2.6 試驗數據處理
6.2.7 試驗曲線繪製
6.3 半模型試驗
6.3.1 試驗方法
6.3.2 半模型試驗中一些參數的確定
6.3.3 縫隙的影響及其消除方法
6.3.4 半模型試驗舉例及初步結論
6.4 模型表面壓力分布試驗
6.4.1 測壓模型的技術要求
6.4.2 試驗方法
6.4.3 數據處理
6.4.4 表面壓力分布測量的新方法
6.5 二維翼型試驗
6.5.1 試驗方法
6.5.2 側壁邊界層的影響及修正
6.6 地面效應試驗
6.6.1 試驗方法
6.6.2 數據處理與修正
6.7 鉸鏈力矩試驗
6.7.1 試驗方法
7.14 雷射測速儀
7.14.1 雷射測速儀(LDV)的基本原理
7.14.2 光學系統
7.14.3 散射微粒
7.14.4 信號的分析與處理
7.14.5 雷射測速儀的套用
7.15 熱線風速儀
7.15.1 熱線測速原理
7.15.2 基本電路
7.15.3 熱線的熱量損失
7.15.4 熱線的靜、動態特性
7.15.5 熱線與熱膜探頭
7.15.6 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及修正方法
7.15.7 熱線測量套用
7.16 粒子圖像測速技術
7.16.1 粒子圖像測速及其基本原理
7.16.2 PIV系統的基本構成
7.16.3 若干基本試驗參數選擇問題
7.16.4 二維PIV在流動顯示中的套用
7.16.5 三維粒子圖像測速技術
7.17 雷射誘導螢光(LIF)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
7.17.1 雷射誘導螢光測速基本原理
7.17.2 試驗裝置的基本組成
7.17.3 數據處理
7.17.4 套用實例
7.18 紅外成像技術
7.18.1 紅外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
7.18.2 紅外熱像儀與溫度測量
7.18.3 紅外成像技術在風洞試驗中的套用
7.19 發光壓力感測技術
7.19.1 概述
7.19.2 發光壓力感測技術原理
7.19.3 發光壓力感測器(LPS)和壓敏塗料(PSP)的結構
7.19.4 LPS和PSP特性
7.19.5 光學壓力測量(OPM)方法
7.19.6 測量誤差分析
7.19.7 套用實例
第8章 工業空氣動力風洞試驗
8.1 概述
8.2 風力機試驗
8.2.1 概述
8.2.2 風洞試驗相似準則
8.2.3 風洞試驗項目
8.3 建(構)築物風洞試驗
8.3.1 概述
8.3.2 風洞試驗相似準則
8.3.3 風洞試驗項目
8.4 橋樑風洞試驗
8.4.1 概述
8.4.2 橋樑風洞試驗相似準則
8.4.3 風洞試驗項目
8.5 汽車風洞試驗
8.5.1 概述
8.5.2 風洞試驗相似準則
8.5.3 風洞試驗項目
8.6 列車風洞試驗
8.6.1 概述
8.6.2 列車風洞試驗相似準則
8.6.3 風洞試驗項目
第9章 風洞試驗數據修正
9.1 概述
9.1.1 測量系統偏差修正
9.1.2 風洞氣流品質偏差修正
9.1.3 與模型模擬有關的修正
9.1.4 支架干擾修正
9.1.5 洞壁干擾修正
9.1.6 尺度效應修正
9.2 支架干擾及其修正
9.2.1 典型支撐方式支架干擾的特點及減小支架干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