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

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

《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內容簡介: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二戰時德國空軍最著名的王牌飛行員之一。其戰績為158架擊落戰果,其中151架在北非戰場上空取得,因而被稱為“非洲之星”。馬爾塞尤不僅作戰技藝高超,而且恪盡軍人的本分,交戰時嚴守國際法,以騎士風度對待作戰對手,故贏得了甚至同盟國對手的尊重。馬爾塞尤是那個戰爭時代產生的複雜人物。作為德國軍人,他在公開場合對納粹黨採取嘲諷態度,對希特勒非常冷淡,對墨索里尼極盡挖苦之能事;加之其離經叛道、放浪不羈、恃才傲物、特立獨行的鮮明個性。使得戰後多年來馬爾塞尤在世界範圍內一直是軍事愛好者關注的焦點。及大量著述、作品研究或刻畫的對象。

基本介紹

  • 書名: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6頁
  • 開本: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
  • 作者:夏夜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71283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為國內第一部馬爾塞尤的系統傳記,綜合了大量國內首見的史料,準確生動地再現了7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空戰場面。客觀具體地講述了馬爾塞尤短暫而多彩的一生。為讀者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二戰暨軍事史的參考資料。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年少輕狂
第二章 海峽亮翅
第三章 烽火北非
第四章 破陣
第五章 鏖戰1941年秋冬
第六章 刀鋒上的芭蕾
第七章 托布魯克風暴
第八章 “整個柏林城為他驕傲”
第九章 回到屬於我的地方
第十章 鷹已降落
第十一章 此去經年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縱觀馬爾塞尤的軍事生涯:共升空飛行482次,參加了388場戰鬥,擊落158架敵機——每次戰鬥平均擊落2.45架,另有1l架未經證實的戰績。獲得過義大利金英勇獎章、德國的一級鐵十字勳章、二級鐵十字勳章、金質德意志十字勳章以及所有級別的騎士十字勳章。由於他的鑽石飾雙劍橡樹葉騎士十字勳章為死後補發,因此他只有1942年夏季授雙劍橡葉十字勳章時唯一一次受到希特勒接見。時至今日,馬爾塞尤依舊是眾多同行、戰史學家和航空愛好者心目中的傳奇,是最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之一。另一方面,關於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從不缺少爭議和質疑之聲,比如他在1942年9月1日那天聲稱擊落17架的壯舉有多少水分。有人把他奉為天才,有人不屑地認為他不過是擁有中等偏上水平、為第三帝國宣傳機器所炮製出來的“英雄”。
關於馬爾塞尤9月1日的戰果如第九章所述,與英軍的戰損記錄基本相符,因而這裡不做詳述。至於顯赫的名聲,的確,他的軍事生涯、尤其是後期的軍事生涯暴露出宣傳意圖的痕跡。他的158架戰果存在一部分並不嚴謹的記錄,有多架被他“擊落”的飛機實際上只是擊傷而且得以返航。但就比例而言,可以視作空戰的混亂性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導致,畢竟誇大戰果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各國空軍都普遍存在。事實上,馬爾塞尤是個驕傲而自信的飛行員,除非親眼目擊敵機墜毀’、爆炸或飛行員跳傘,不會輕易在作戰報告中留下那些所謂“聲稱”的戰果,但他會謹慎地說明“擊傷敵機,可能造成墜毀”。
砍去那些不甚確鑿的勝利,在馬爾塞尤短暫的戰鬥生涯中,擊落數仍能保持在至少120架的水準。可以斷言,無論這一精確數據為幾何,他依然是數一數二的空戰大師,也是二戰德國空軍在西線最成功的王牌。許多飛行員同僚在被問起心目中最優秀的飛行員時都一致推崇馬爾塞尤,戰時擔任過戰鬥機兵種總監的阿道夫·加蘭德將軍將其盛讚為“一位無與倫比的空戰大師”。戰後成為聯邦德國空軍少將的庫爾特·庫爾邁(Kurt Kuhlmey)談起他時說:
雖然戰爭中沒有人能保證絕對安全,但看到“黃色14”號戰機和他的夥伴,總能讓我們心安,他們一定能護送我們平安返航。如果沒有馬爾塞尤,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那么,是什麼成就了馬爾塞尤非凡的成功?美國空軍少校羅伯特‘泰特在他所著的《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圖解致敬德國空軍“非洲之星”》一書中,從優越的飛機性能、飛機數量、高超的射術、高水平的訓練、卓越的飛行技藝、領導力、判斷力、決斷力、運氣、勇氣、視力以及對手的戰術水平這12個內外因素對馬爾塞尤所具備的優勢進行了系統的闡釋。認為他擁有著超常視力,常常可以在敵人發現他之前就先一步發現敵人;擁有卓越的飛行技藝和精準的射擊技術;在愛德華·諾伊曼這樣優秀的指揮官的悉心教導下,歷經了持續刻苦的訓練並發展和完善了一套最適合自己的獨特戰術;加之憑藉梅塞施密特飛機出色的性能,才成功地對抗了相對設備陳舊、戰術保守的英國沙漠空軍。下面結合他的觀點和馬爾塞尤的戰鬥記錄,談談馬爾塞尤最突出的幾項過人之處。
1.出色的飛機性能
毫無疑問,“非洲之星”的成功首先是建立在北非戰場上德國戰鬥機所占據的性能優勢基礎上。不列顛之戰中,Bf 109E轉向、機動性能稍遜於噴火I/II,只有爬升和俯衝性能勝出,如果說這一時期馬爾塞尤作為一個客場作戰的新人,取得的擊落噴火戰鬥機戰果個個來之不易。那么進入北非戰場後,他所駕駛的Bf 109E面對盟軍的P.40系列和颶風式戰鬥機,速度、轉彎和爬升性能上均優勢明顯。在1941年底換裝新型Bf 109F之後,性能(尤其是高空機動性能)更是全面壓制對手。這從他在北非的成績能很好地反映出來:縱觀馬爾塞尤對西部沙漠空軍所取得的151次勝利:P.40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總計134架上下、噴火戰鬥機有13架、轟炸機4架(見附錄一),不難看出他對付盟軍的P一40和“颶風”格外得心應手,比例高達88.7%。
像馬爾塞尤那樣聰明而有經驗的飛行員會利用合適的戰術和優秀的飛行技藝將飛機性能上的優勢最大化,比如避免低空纏鬥,而是選擇從高空快速俯衝發動攻擊、速戰速決,“颶風”和P一40卻很難追上俯衝時的Bf 109。即便到了1942年下半年面對最新型的“噴火V”,馬爾塞尤的Bf 109F依然具備一定的性能優勢。
但這是否意味著馬爾塞尤的戰績含金量不高,或者由此否認他的個人能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戰場不是體育
……
對於馬爾塞尤,我們能說些什麼呢?
1942年6月馬爾塞尤回國接受雙劍橡樹葉騎士勳章,其間看到報紙上熱情洋溢的頭版標題“英雄馬爾塞尤——100場空戰勝者”,不禁啞然失笑。在他心中,實在很難將自己與英雄聯繫在一起。
俗話說,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作為一名飛行員,馬爾塞尤才華橫溢,也有著放浪形骸的作風。那么如何看待馬爾塞尤?他是他的國家的英雄嗎?恐怕很難把他歸為英雄一類,他甚至與一名合格軍人的標準也相去甚遠。上帝賜予他非凡的戰鬥機飛行員天賦,但沒有給他強健的體魄,馬爾塞尤的身體條件並不好,在北非的18個月裡大約有5個月處於治療和養病狀態。曾經有一次他看到血肉模糊的英國飛行員屍體,止不住地嘔吐,飯也吃不下。
性格上他也很不成熟:活潑開朗幽默,愛惡作劇,同時也敏感、叛逆、孩子氣,還過於情緒化,憤怒時做出過襲擊長官這樣驚世駭俗的惡劣行徑;幾次失去親友的打擊卻令他“好像變了一個人”。 然而換個視角,上述所有的不成熟何嘗不是他的優點。整體而言,馬爾塞尤是個比較單純的軍人。直到生命終結,也不過23歲,到死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一生簡單、灑脫,熱愛航空、追求自我,崇尚歐洲古典高貴的騎士精神,有著自己的堅守和驕傲。
另外,馬爾塞尤對戰爭始終很難報以嚴肅的態度,至少在他軍事生涯中前期如此,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僅僅被他視作競技和冒險的遊獵場、展示自我的舞台。所以他可以一次次違背軍紀,也可以一次次為戰場上的敵人做出力所能及的救助。與精妙的射擊和飛行技藝比起來,他在戰鬥中所展現出的公正和人道主義同樣為人稱道。但是隨著他的部隊舉步維艱,他開始意識到戰爭殘酷的本質,意識到他的國家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邪惡角色,當他即將從迷惘走向痛苦蛻變的時候,他如流星一般的生命畫上了休止符。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出於宣傳需要,德軍對於馬爾塞尤的死亡一直聲稱他們的戰鬥英雄沒有被任何人擊敗,但事實上呢?固然他是死於一次事故,同時也是盟軍空中力量在數量和實力上占據絕對優勢的體現。隨著戰爭推進,這一優勢及其價值在歐洲戰場各條戰線都日益突顯,德國空軍許多戰績彪炳的王牌飛行員相繼身亡。馬爾塞尤之死只是一個序幕,他的結局也是一個團體、一類群像的命運縮影。
馬爾塞尤的好友、參加過1943年至1945年德國本土防禦空戰的維爾納·施勒埃爾無疑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正如他後來所指出的那樣:
即使避開了那次在阿拉曼附近的厄運,我能肯定,他以後面臨攻擊美國的四引擎轟炸機的一天也難免一死。
最後,用德國導演維爾納·赫爾佐格在其作品中的一句台詞獻給這位逝去了70多年的年輕飛行員——
Ich mocht als Reiter fIiegen.in einer blutigen Schlacht
(我想在血淋淋的戰爭中,像騎士一樣飛翔)

序言

1942年的北非,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當一架“梅塞施密特109”(又稱“Bf109”)的左翼尖筆直指向下方的碧藍海岸時,一架不走運的颶風式戰鬥機充斥在風擋前。從“梅塞施密特”的金屬框架駕駛艙內看去,“颶風”機身上紅、白、藍、黃四色同心圓環圖案的皇家空軍標誌在蒼空映襯下清晰可辨。“梅塞施密特”的飛行員拉動操縱桿,急速調整航向追逐而去,伴隨著過載劇增,仿佛幾百磅的重力壓制在他身上,將他緊緊禁錮在駕駛座,體內翻江倒海的苦痛伴隨而來。在他黑色皮革網狀飛行頭盔下,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雙眼灼燒般刺痛,但仍然緊緊盯住瞄準具。3倍、3.5倍、4倍——隨著身體承受的過載不斷增大,他感覺到手臂逐漸沉重、乏力,以至麻木,在戰鬥結束前,這種挑戰生理極限的痛感將貫穿始終。可他全然不顧體膚之痛,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颶風”上——作為一名優秀的獵手,他不能讓眼前的獵物溜走。
飛快向下瞟了一眼,德國飛行員猛地一踩右舵,調整機身向右側滑,同時繼續壓桿,開足馬力全速朝他的獵物追去。碧空下他的黃色戰機有如一匹飛馳的駿馬。激烈的機動中,航速從550km/h驟減到260km/h,Bf 109在巨大的應力下劇烈抖動。隨著升力減弱,速度降低,機頭不可避免地向下墜,然而他頑強地抗拒著地心引力:黑色飛行皮靴用力蹬舵並反方向壓桿,操縱飛機斜側滑。Bf 109精妙地維持在失速和慢速之間的臨界點。空速表顯示此時的速度大約在240km/h至260km/h,駕駛艙內失速警告喇叭開始發出輕響。飛行員的注意力一時間被金屬刮擦聲吸引住了——前緣襟翼猛地自動展開,這增加了機翼面積、提高了升力,Bf 109從失速的懸崖邊緣往回退了一步,而他的英國對手卻是在劫難逃。
雖然利比亞的4000米高空寒冷勝過嚴冬,黑色皮革的飛行服里仍是汗流浹背。安全帶深深勒進肩頸,擦破肌膚,傷口在汗液刺激下引發陣陣刺疼。高過載不斷衝擊著他瘦弱的身體,飛行頭盔下傳來的重壓令他頭痛欲裂。可這片刻的失神很快被強壓下去,眼下他唯一關心的只有勝利。
扭頭看了一眼,“颶風”飛行員沮喪地發現身後那架“梅塞施密特”依然虎視眈眈地死咬在自己上空的左後方,在它白色的螺旋槳整流罩下,1挺20mmMGl 51/20,炮和2挺7.92mmMGl7機頭機槍好似死神手中揮舞著的鐮刀——它們的主人正仔細瞄準提前量射擊點。驚懼攫住了英國飛行員的心,他知道身後的對手絕非等閒之輩,在這個人面前,自己每次橫滾、每次俯衝、每一個擺脫規避的機動都宣告失敗,反而被步步逼近,毫無疑問今天他遇到了一位高手!恐懼抽去了他身上最後一絲力氣,他面如死灰,絕望地最後一次回頭看了一眼左後方:“梅塞施密特”已逐漸占據了射擊點。
德國飛行員咬住下唇,微微抬起機頭,同時將頭部稍向左調整,他棕色的雙眸炯炯有神,視野中只剩下何時給出最後的致命一擊——就是現在!在目標向下滑出瞄準鏡的一瞬間,皮手套下的右手食指扣動了紅色扳機,“梅塞施密特”在子彈反衝力下一陣顛簸。7.92mm機關槍著~20mm加農炮向“颶風”噴吐出每秒鐘不下30磅重的彈丸,在天空拖曳出一道絢爛的黃色彈道。一串快速的短點射後,他已經成竹在胸,於是迅速滾轉倒飛,俯衝脫離。
在“梅塞施密特”之上300米高度,僚機飛行員懷著驚詫和敬畏目睹了這場獵殺,他的長機仿佛被施予了某種魔法,炮彈以近乎完美的精準度傾瀉在“颶風”的發動機上並立即引發火勢。耀眼的火花四濺開來,接著橘紅色的鮮艷火舌自引擎罩內咆哮著噴射而出,最後拖出黑灰色的滾滾濃煙,像一條尾巴掛在半空,足足有30米長。但這不是
“颶風”的最終命運,炮彈從發動機沿機身一路掃到駕駛艙,這場滅頂之災來得快、準、狠,不幸的英國飛機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化作一座空中墓穴,最後筆直墜向托布魯克附近的大海。
同一天,遭受相同厄運的還有另外3架皇家空軍的戰鬥機。這名德國飛行員就是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Hans-Joachim Marseille),時年22歲,這個名字對大多數空戰愛好者和軍事迷而言都不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所湧現出的一大批戰績彪炳的王牌飛行員中,被稱為“非洲之星”的馬爾塞尤始終是最耀眼的名字之一。從1940年8月的“不列顛空戰”正式亮相到1942年9月30日因飛機故障喪生的25個月裡,他一共參加了382次戰鬥任務,擊落了158架敵機,其中151架在北非戰場取得。他是擊落英美飛機最多的飛行員,創造過十分鐘內擊落8架,一天裡擊落17架敵機等令人稱奇的紀錄。
然而馬爾塞尤為人津津樂道的,不僅在於他高超的空戰技藝,更在於他我行我素、放浪不羈的鮮明個性。就如同幾乎所有同僚對於他的一個共識:馬爾塞尤是最不像德國軍人的德國軍人。他酷愛當時被禁止的爵士樂,偷偷收聽英美電台;他曾經惹是生非、劣跡斑斑,無時無刻不搞點惡作劇來戲弄身邊的人,幾次差點被開除出軍隊或面臨軍事審判;他離經叛道、恃才傲物,幾乎和所有的上級都處不好關係;他縱情酒色、私生活混亂不堪。他雖出生於軍人家庭,也在軍隊服役,卻在嚴謹刻板的德國傳統軍事氛圍中呈現出一種強烈反差和不適,以至於差點毀了他的軍事生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格格不入和獨樹一幟在他死後很多年裡成為其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和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用現在的眼光看,馬爾塞尤活脫脫就是當代影視作品最喜歡塑造的一類模板形象:聰慧、英俊、叛逆、天賦過人、戰功卓著、特立獨行——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恰如一句電影台詞所言:“有些人能清楚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遵循它而活。其中一些成了瘋子,另一些成了傳奇。”嵇康、李白、卡拉瓦喬、卡薩諾瓦、蘭波、馬龍·白蘭度、馬拉多納……歷史上各行各業都出現過劍走偏鋒式的天才,而馬爾塞尤恐怕正是空戰史上的這種集瘋子與大師於一身的人物。他深受愛慕和崇拜,也不缺乏腹誹和憎惡。他的戰友盛讚他為“藝術家”,他的擁護者認為他把空戰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馬爾塞尤是戰爭的產物,在這個年代,人類的戰爭理念、軍事科技都迎來空前發展和飛躍,空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空中偵察和小規模較量演變為爭奪制空權的生死廝殺,各國都湧現出大批優秀的王牌飛行員,還有什麼比波瀾壯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天空更適合他們縱橫馳騁的呢?在這個年代,噴氣式軍用機和飛彈時代已曙光初現,螺旋槳的轟鳴聲中傳承著一種別樣的騎士對決。而一流的空間感、速度感、戰場分析能力和情景意識令馬爾塞尤幾乎天生就是戰鬥機飛行員,根據戰時德國空軍的研究,他擊落一架飛機平均只需消耗15發子彈,相對應地,二戰期間各國飛行員的平均耗彈量是80—120發,其中大部分子彈會射偏。戰後包括埃里希-哈特曼(戰績352架)、京特‘拉爾(戰績275架)、海因茨·巴爾(戰績221架)、迪特里希-赫拉巴克(戰績125架)和阿道夫.力口蘭德在內,許多同僚在被問起心目中最出色的飛行員時都一致推崇馬爾塞尤。
對於整場戰爭,以及他所效力的政權而言,馬爾塞尤又是一枚小小的棋子和犧牲品。和絕大多數“光芒萬丈”的德國戰鬥英雄一樣,1945年以前的馬爾塞尤是納粹的宣傳機器為提升士氣所生產出來的軍隊明星。他在1942年年中受到了墨索里尼的接見,後者親昵地稱他為“非洲之星”,在戈培爾們駕輕就熟的操作下,這個外號很快揚名國內外。那年夏天,馬爾塞尤從北非前線回國接受雙劍橡樹葉騎士十字勳章,他的名字和照片迅速占據德國各大報刊雜誌,民眾向他歡呼,拿著印有他照片的專題明信片排隊索要簽名。然而他光鮮的軍裝、閃耀的勳章背後承載著他的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和無數戰爭孤兒的哀號,雖然閱歷、性格和大環境令他很難意識到。這也成為他人生的悲劇,畢竟,那是最壞的年代,卻是他最好的年華。
馬爾塞尤離世已有70多年,至今他仍是二戰王牌飛行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生前在德國已經家喻戶曉,死後研究他的著作數量和細緻程度在同類型飛行員中首屈一指。他的名字和形象無數次地出現在各種影視、小說、遊戲和動漫作品中。早在1957年德國就拍攝了關於他的傳記電影,直截了當取名為《非洲之星》,1993年法國導演帕特利埃也拍攝了一部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鑽石寶劍》,我國中央電視台也曾引進過。一位19世紀英國作家宣稱“如果一個人被廣泛銘記,那么他並沒有真正死亡”。那么可以說,馬爾塞尤的形象並未在時光的洪流中褪色。在他25周年忌辰的幾天后,“國際戰鬥機飛行員會議”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菲爾斯滕費爾德布魯克召開——二戰前夕馬爾塞尤曾在這裡的空軍學校接受基礎飛行培訓,會上包括他生前的同僚和曾經的敵人在內的一些退役二戰飛行員專門紀念了他。1975年,聯邦德國空軍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新兵營。1989年,前第27戰鬥機聯隊的老兵們在德國駐埃及大使館支持和埃及政府協助下,在當年的墜機地點為他新建了一座金字塔形紀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塞尤諸多生前戰友在日後回憶起他時幾乎眾口一詞盛讚不已,甚至達到吹捧的程度,他們喜歡濃墨重彩強調這位年輕的朋友充滿騎士風度和人道主義的作戰風格。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本著尊重當事人回憶和原始材料的原則予以保留。一方面,馬爾塞尤確實是個作戰乾淨且極富魅力之人。另一方面仍需指出的是,馬爾塞尤是他們這一類群體的代表,對他的盛讚和吹捧其根源在於誇獎者有意無意對自身的辯白和美化,這是二戰後許多德國飛行員的通病。對此希望讀者在閱讀中加以鑑別。
本書在參考國外相關著作的基礎上,通過多位第三方當事人的講述以及大量空戰場景還原,力求相對客觀公允地介紹戰場內外的馬爾塞尤,展示他不足23歲的成長曆程,從軍事化的角度剖析他的空戰才華、戰果確認和戰場成就,並跟隨他的戰鬥歷程梳理前期北非空戰脈絡,展開一幅風沙之上鏖戰長空的畫卷。
本書第五章至第九章部分段落由李妮協助完成。此外,從我下筆之前到付梓完成都得到蒙創波的無私幫助和技術支持,在此衷心向兩位好友致以謝意,沒有他們的鼎力扶持,此書的問世對我而言難以想像。同時尤為感謝usagika幫忙製作地圖、劉萌提供的圖片資源,以及趙瑋、胡燁、張天駿、陸樂、吳畋(恕不能一一列出)等友人的不吝賜教。此外還有武漢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的辛勤勞動,沒有他們不會有本書的順利出版。
對待這段70多年前的歷史,我雖不敢有絲毫懈怠,對諸多歷史人物、事件、地名、戰例和典故力所能及地搜求史料,一一查證,然則受水平所限,仍難免錯誤和疏漏,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