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Kuntze的全草。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黃疸肝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熱痹,乳癰,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風氣草
- 別稱:仁皂刺、乳癰藥、白龍鬚、胎盤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下田菊屬
- 種:下田菊
- 分布區域:我國大部分地區
- 採集時間:夏、秋季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現代套用,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辛、微苦,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黃疸肝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熱痹,乳癰,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外感:風氣草、姨媽菜、生薑各9g。水煎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急性傳染性肝炎:鮮下田菊90-120g,或乾品30-60g。水煎服,每日1劑。如黃疸已退,小便清利時,加瘦豬肉30g。忌酒。(《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3、治風濕骨節痛:風氣草120g,泡酒500g。早晚各服30g。(《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下田菊又名:汗蘇麻。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單生,通常上部叉狀分枝,具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6cm,有狹翼;葉基生者小,花期凋落,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0cm,寬3-12cm,先端尖銳或鈍圓,基部圓楔形或楔形,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兩面疏被短毛。頭狀花序小,梗長1-3cm,直徑7-10mm;總苞半球形,果期寬達10mm;總苞片2層,近等長,狹長橢圓形,長約5mm,先端圓鈍,基部稍有連合;外層苞片大部合生,外面疏被白色長柔毛;管狀花長約2.5mm,上部鐘形,5齒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橢圓形,長約4mm,上部圓鈍,下部狹,有腺點或細瘤;冠毛4枚,長約1mm,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水邊、路旁、沼澤地及林下低濕處。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徑約0.5-0.8cm,基部常彎曲並生有黃白色細根,上部淺紫紅色,有細毛,斷面有白色髓。葉皺縮,易破碎,展平呈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兩面有疏短毛,邊緣有粗圓齒。頭狀花序頂生,苞片黃綠色;花白色。瘦果近橢圓形,具腺點或細瘤狀體。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草藥》:“除風濕,解表。治風濕骨節疼痛,外感。”
2、《雲南中草藥》:“外用治癰瘡癤腫,無名腫毒,蛇咬傷。”
現代套用
治療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病發熱,筋骨疼痛和癰腫瘡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