顴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現代常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等病證,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顴髎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主治: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
- 特殊主治:手少陽、太陽之交會穴
- 主要配伍:配翳風、合谷主治面痛、齒痛
- 別名:權髎,兌骨
- 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 功能:祛風消腫
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相關論述,
功能作用
祛風消腫。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泄後補,熱則瀉之。
定位
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解剖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 ;有面橫動、靜脈分支 ;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三叉神經痛等局部病證。
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等。
配伍
配翳風、合谷主治面痛、齒痛 ;
配肝俞、太沖主治面肌痙攣。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腫唇癰,顴髎主之。”
《銅人針灸經》:“治口喎,面赤目黃。手少陽、太陽之會。”
《針灸大成》:“主眼瞤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