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教寺位於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連城村。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占地1073平方米,寺廟坐北朝南,現存大殿一座,僧房五間。大殿為木結構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檐下施雙昂斗拱,檐柱和金柱隆起明顯,殿內有天花板藻井,為明代前期典型的殿堂式建築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顯教寺雷壇
- 位置:甘肅省顯教寺
信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甘肅省
顯教寺和雷壇 VI-並44
簡介
欣聞永登縣連城鎮獲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殊榮,不禁為這座歷史文化深厚、自然風光秀麗、民俗民間文化獨特的名鎮喝彩。連城古鎮依偎在大通河畔,這裡有眾多史前馬家窯文化遺址,有唐宋時期的古城址、摩崖石刻,有明清時期連城魯土司治第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土司衙門舊址,還有藏傳佛教知名寺院妙因寺、顯教寺、尕達寺等,有吐魯溝的幽深峻拔、石屏山的疊巒突兀,有浩門雪浪、石壁瀉珠等奇觀,連城獲此殊榮也是理所當然。連城地區有著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是甘青交接的民和、樂都、門源、永登、紅古、天祝等地區漢、藏、土、蒙等多民族神往的佛教勝地。
早在唐代,就有高僧來往甘青在這裡駐息講經弘法,元代涼州闊端邀請西藏薩迦派教主薩班貢噶堅贊赴涼州進行著名的涼州會盟時,途經連城,看到石屏山的自然景色可與五台山相媲美,就在山上創建了藏傳佛教薩迦派之妙喜禪院並派高僧講經說法,弘揚藏傳佛教。明代起魯土司統治該地區,魯土司蒙古族後裔,信仰藏傳佛教。這一時期西藏薩迦派活佛曲吉堅贊和格魯派至尊魯本桑木丹格兩人來此,受魯土司及漢藏施主供施,在此山五峰建文殊、釋迦、菩薩、觀音等佛殿。清代西藏五、六世達賴均在此講經說法,六世達賴還親手植茶樹一棵。在連城魯土司的極力推崇下,該地區藏傳佛教十分興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這裡盛況空前,來自甘青兩地周邊的眾多民族踏青賞春,朝山拜佛,使宗教色彩更加濃郁。在這濃郁的藏傳佛教勝地,卻有一處道教雷壇,其建築、壁畫、塑像十分精美,這一道壇融入這地方歷史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雷壇
建築
彩塑
歷史
雷壇大殿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是我國西北地區修建年代較早的道教遺存之一。該建築加厚山花以彌補各脊視覺不協調的作法,以及正面、山面居中鋪作增出45度斜拱的作法,均為西北地區建築遺存中所少見,結構自然巧妙,既是研究魯土司宗教思想的重要遺存資料,也是研究西北地區建築藝術中難得的實物遺存。雷壇大殿中的彩塑和壁畫均為明中期作品,為西北地區早期道觀中雕塑和壁畫藝術中的佼佼者,倖存無幾,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道教藝術研究中難得的作品。
1985年雷壇被永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天津大學王其享教授考察測繪魯土司衙門時對雷壇建築、壁畫、塑像讚不絕口,提議申報國保。2006年6月10日被公布為國保,併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土司衙門舊址中。
在藏傳佛教勝地連城鎮,雷壇就處在妙因寺、顯教寺所處的連城古城之中,數百年來雷部尊神得到魯土司及廣大民眾的信仰供奉,香火甚旺,可見連城魯土司投明後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日漸深透,對漢文化十分敬重。連城地區儒、佛、道三教並存且日漸興盛,是多元文化的融匯和多民族文化共融共存交相輝映的見證。因此連城鎮也不愧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