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振·陽氣虛衰證

陽氣虛衰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陽氣虛衰,筋脈失養而致的一類病證。常見於顫證。

中文名稱顫振·陽氣虛衰證
英文名稱tremor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ang qi exhaustion
定  義陽氣虛衰,髓失溫煦,以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症的顫振證候。
套用學科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科(二級學科)
病因,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證型,針灸療法,預防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

陽氣虛衰,失於溫煦,筋脈不用。

臨床表現

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

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方劑

地黃飲子加減。

常用中藥

附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熟地、黨參、白朮、茯苓、生薑、白芍、甘草。

常用腧穴

前頂、懸顱、風池、風府、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常見證型

陽氣虛衰證(顫證)。

針灸療法

毫針刺,平補平瀉。

預防調護

預防顫證應注意生活調攝,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風、顱腦損傷對預防顫證發生有重要意義。
顫證病人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緒穩定。平時注意加強肢體功能鍛鍊,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內養功等。病室應保持安靜,通風好,溫度宜人。對臥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幫助患者翻身,經常進行肢體按摩,以防發生褥瘡,要及時處理,按時換藥,保持創口乾燥,使褥瘡早日癒合。

轉歸預後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起病緩慢,且多呈進行性發展,總的來說不易治癒。若肝腎精虧不甚,痰熱風陽不重,且能早期正確運用中醫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部分病例能緩解症狀,延緩自然加重過程。若失治或調攝治療不多,或年老精虧,精氣衰竭,已屬晚期,或並發它證者,預後不良。顫證之脈,小弱緩滑者為佳,虛大急疾預後欠佳。沉浮澀滯為痰濕結滯之象。若久病而脈反實大,暴病脈反弱小皆為難治之象。顫證可因腎精虧損,腦髓空虛,神機失控,而轉變為痴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