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70年生人,2013年獲“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榮譽稱號,2012年獲江蘇省政府頒發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顧銘擅長玉雕人物、山子雕、山水玉牌的創作。其山子雕作品講究意境,能在小場景中作出大山水的氣勢,作品富於書卷氣,多從古典文學中發現題材,對作品布局的疏密、虛實把握力極強來展現故事情節,體現吉祥如意。
在其父中國玉雕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顧永駿的教導之下,顧銘不僅很好的繼承了中國山子雕“大山之子”的要義,更有所創新,一改傳統山子雕過滿,過繁的特點,從而追求簡約、
舒暢。因此,其作品多借鑑中國畫的構圖、布局,往往為觀賞者留下充足的想像空間,實為難得。其簡約的風格也緊追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
出身玉器世家的顧銘在充分吸收其父
顧永駿山子雕創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的吸收借鑑木雕、牙雕、石雕等姊妹藝術的營養,在耳濡目染與刻苦實踐中,逐漸奠定自己的藝術風格,並且在創作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藝術年表
從藝二十多年來,顧銘創作了大量優秀玉雕作品,這些作品在收藏界均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揚州玉器網根據現有資料整理了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顧銘自1990年年至2013年期間所創作作品的獲獎情況以及顧銘其他藝術創作、社會活動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形成《顧銘藝術年表》,以便玉器愛好者、收藏者參考。
1970年3月 出生
1990年 進入揚州玉器廠人物車間
1992年 從揚州玉器廠人物車間轉入揚州玉器廠玉器研究所,開始進行獨立創作
1999年10月 揚州市工藝美術專業初級職務評審會批准任工藝美術員。
2000年 進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玉雕工作室從事設計創作。
2002年 白玉山籽雕《潮音洞》獲首屆中國玉雕作品“天工獎”金獎
2004年7月 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2005年1月 參加由省人事廳、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舉辦的江蘇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
2005年11月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員。
2006年 白玉《千里走單騎》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銀獎
2006年12月 揚州市工程系列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通過任工藝美術師。
2006年 在中國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和精英評選活動中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玉雕藝術大師,作品《愛鵝圖》被評為金獎。
2008年 首屆國際“東方金鈺杯”玉石雕刻大賽中,白玉《仕女》獲金獎。
2008年 白玉籽《放鶴圖》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刻精品獎金獎
2008年 白玉《桃園結義》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銅獎。
2008年7月 參加省人事廳、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舉辦的省漆藝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
2009年 白玉籽《滿堂和氣》獲2009“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上銀獎。
白玉《滿堂和氣》獲2009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
白玉《愛蓮圖》獲2009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銀獎
2009年6月 參加由江蘇省人事廳、揚州市人事局、揚州工藝美術行業集團、揚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揚州玉雕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
2009年12月 由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0年 白玉《出水芙蓉》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
白玉《夜讀春秋》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銀獎
白玉《鴻運當頭》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優秀獎
白玉《斗寒圖》獲第二屆蘇州玉石文化節玉雕精品大獎賽金獎
白玉《福壽圖》獲“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白玉《天音》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金獎
白玉《富貴長壽》獲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金獎
白玉《年年有餘》獲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銅獎
白玉《月中仙子》在深圳第六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2010年6月 參加由江蘇省人事廳、揚州市人事局、揚州工藝美術行業集團、揚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揚州工藝美術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研修班。
2010年揚州市工藝美術創新產品設計大賽中榮獲“創新設計能手”稱號。
2010年12月18日的《新民晚報》報導了顧銘的玉雕作品《夜讀春秋》,
2009年12月29日 《揚州日報》“焦點新聞”以《一門出三代大師》為題對顧銘從藝之路進行了深度報導。
2010年 揚州市工藝美術創新產品設計大賽中榮獲“創新設計能手”稱號。
2011年 白玉《花仙子》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金獎
白玉《壽酒》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優秀獎
2012年5月 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南京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2年 顧銘受邀參加由外交部、上海市政府舉辦的《中日韓民間藝術交流展》,並展出和田玉籽《人壽年豐》。
2012年6月 創辦“雲石齋”玉雕工作室。
2012年9月 作品《彩雲追月》被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天祿琳琅 當代揚州玉雕藝術》收錄,並刊登在封面上。
2013年11月獲“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榮譽稱號。
2013年12月,作品入選中國國家博物館《三山五園文化巡展》,作品和田玉籽《散花(花仙子)》參加展出。
作品賞析
2012年3月29日第47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在揚州舉辦,顧銘的玉雕作品因富於文人情趣,受到評審專家的讚譽。顧銘作品中自我審美的表達,反映出當代玉雕創作對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的表達,一股尚文之風撲面而來,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小標題)以玉雕抒懷,文氣漸重
在過去的2011年,揚州玉雕可謂百花齊放,精品不斷。後起之秀不斷湧現,玉作風格講究精工細作之外,文氣漸重,題材方面亦不僅局限於傳統吉祥如意,長壽多子、恭喜發財、富貴連連這些近乎白話的題材上,而是在玉雕創作中,求意境,於玉石中見“新世界”,在迎合人們尚玉心理的同時,玉雕師自身開始注重自我審美的表達,並引起觀者的共鳴。
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玉雕作品更加關注於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的表達,特別是受到了文人畫的影響,當代揚州玉雕優秀作品往往成於工巧,勝於意境,一股尚文之風撲面而來。
作為揚州玉雕少壯派領軍人物,顧銘作品已然顯露出“文人山水”的氣韻。在他看來“玉雕作品不僅僅是一件工藝品,而是能夠抒發個人感情,表現個人好惡”。
他的作品黑白料山子《月夜泛舟》即表現出對寄身山水、無拘無束自由暢快的好感,而月夜的一次激流直下,“風煙俱盡,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既驚險又刺激,好不暢快淋漓,而畫面中人物的寬衣長髯,慣看秋月的神態,又很難不讓人產生這樣的嗟嘆,“這是不是作者自己呢?”
觀者為作品所表露出的自由暢快而產生共鳴,最終得到美的體驗。這種體驗,源自民族的文化記憶,更頻繁出現在無數中國文人的文章、畫作中,即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詩句,如畫如氤,飄渺淡遠,卻單為一個“雅”字。
這大概便是中國畫審美意境中所說的“意相”, “雖一點一拂,亦莫不饒有情趣,含蓄無限之境意,使人百看不厭”,於是意境油然而生,氣韻生動。
(小標題)借鑑文人畫,味在藏與露
顧銘的祖父顧伯逵是民國名士、著名的畫家,其畫作在當今收藏界早已價值不菲,其少時跟隨鎮江金山寺畫僧竺仙雲遊四方達十數年之久,兼收石濤、板橋、伯年等名家之長, “搜遍奇峰打草稿”的人生經歷,為其根基深厚的傳統文人畫的風格奠定了基礎。
顧銘玉雕藝術風格的轉變及形成,不能說不受此影響。因此在顧銘早期玉雕創作過程中,對於中國畫技法的兼收並蓄已經受到其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的特別關照。
比如畫面的構圖。
山籽的構圖講究虛實的對比。虛空間就是大的塊面,實空間就是物象。如何在虛實之間締造耐人尋味的意境?我們看到在顧銘的虛實對比中實際上大量借鑑了“中國畫的黑白對比”。
以《放鶴圖》為例,近景、中景、遠景都有。遠處的山峰,還有深壑,但是畫面並沒有做滿,後面的山峰就一塊大的光面,不僅形成了整個畫面透氣之處,更為飄渺曠遠意境烘託了氛圍。
傅抱石曾在《中國國民性與藝術思潮》中說道,“中國畫是含蓄的,中國畫家的惟一的目的,是如何找掩護,不像西洋畫一目了然。”
山籽亦講究“藏與露”,一條直線,貫穿整件作品,中間必定要有一朵花或者一朵雲遮蓋一下。這大概是中國文人的習慣,“未交待處卻內涵豐富,點到為止,留有韻味”。
技藝上的傳承,為顧銘玉雕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幫助。而中國文人畫一向追求自我情感的抒發,特別是文人山水畫,更給了無數文人士大夫以寄懷。
(小標題)以玉雕做山水,從寫實到寫意
“自古畫者多性尚閒適,以蕭疏灑落為士子之美德,故近世畫風,專以寫意為丹青之能事,重神韻而不重形式,非不知形式之為貴也;而是在形似之外還有更深之處,就是‘意境’”。
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人生閱歷的積累,審美情趣的漸趨成熟,顧銘的山子雕越發有了“文人山水”的味道,因此也就有了從寫實到寫意的風格轉變。
這樣的轉變,同樣迎合了客群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高的需求。在玉雕市場,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產品”,而是產品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它是什麼,有何出處,它表達了什麼?”
在下午的閒暇時光,顧銘會和父親探討作品的創作。對於過去的作品,父子二人經常會表示出“否定”的評語。“這件作品工做得太滿了”,“這件作品畫面有點碎了”,“這件作品線條還應該再簡練一點”
藝術的感覺稍縱即逝,顧銘與父親的探討,是在窮極所有的可能,呈現美得極致。
在這樣的評語中,他們開始有意識的用一種很玄妙的東西評判作品,那就是感覺。這種感覺“敏銳”、“細膩”,侵染著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亦透露出創作者自己的情趣。
筆者有幸,在父子二人的對話中,受到教益。
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