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偉,(1963—),清華大學能動系教授。五年的大學生活,顧春偉基本上是在教室、宿舍、圖書館“三點一線”間度過的。那時的顧春偉並沒有太多精力去思考溫飽以外的問題,而只有一個簡單的念頭——考上大學就是為了以後找一份好工作,擺脫貧苦的農村生活,改善家庭狀況。本科畢業後,顧春偉到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徐建中院士,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後,留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工作。後赴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再日本三菱重工壓機機組承擔核心技術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春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3
簡介,生平,
簡介
顧春偉,(1963—),清華大學能動系教授。
生平
1982年,顧春偉從江蘇農村考入清華大學熱能系。五年的大學生活,顧春偉基本上是在教室、宿舍、圖書館“三點一線”間度過的。那時的顧春偉並沒有太多精力去思考溫飽以外的問題,而只有一個簡單的念頭——考上大學就是為了以後找一份好工作,擺脫貧苦的農村生活,改善家庭狀況。本科畢業後,顧春偉到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徐建中院士,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後,留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工作。由於科研工作成績出色,1996年他被教育部保送到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1999年底獲得博士學位後,由導師推薦進入日本三菱重工高砂製作所燃氣輪機技術部壓氣機開發與設計組擔任技術員。在三菱重工,顧春偉因為工作表現突出,逐步被提升為主席技術師,並擔任壓氣機開發與設計組組長。
多年的海外經歷讓顧春偉受益匪淺,有三件事更讓他深受觸動,也促使這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術宅男”漸漸轉變。
顧春偉剛剛當上技術高管時,給大家開會布置任務。他不到10分鐘就講完了,但在執行任務時卻發現,大家對他的意思並沒有完全理解。這深深觸動了顧春偉——原來,做好領導和團隊組織工作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於是,以前從來沒有當過幹部的顧春偉開始狠下工夫彌補自己的這一“短板”。
還有一次,一款新式燃氣輪機在實驗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作為項目主管的顧春偉為了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製造到核心設計,每一個環節都反覆核對。類似的工作做多了,顧春偉發現,高精尖技術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團隊合作,對於團隊精神和團隊作戰他有了新的認識:“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高精尖技術和製造必須依靠一個可靠的團隊。一個團結的團隊往往有更大的力量,這是主流,沒有這樣的團隊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也是最讓顧春偉感受深刻的,就是“核心技術”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按照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國家採用了統一“捆綁招標”方式。中國雖然引進了部分外國先進的燃機製造技術,但無一例外的是,核心零部件的技術仍全部掌握在外方手中。在這場看似成功的合作中,中國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對此,顧春偉看得越多、越清楚,心情就越複雜: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是暫時的、淺層次的,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換不來的;中國要掌握核心技術,必須要自主創新,必須要有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團隊合作。正是看到這一點,顧春偉萌發了回國為祖國奉獻一份力量的念頭。
從一個農村娃子一步步成長為日本大型企業的部門技術高管,顧春偉心中對祖國的熱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因身在異鄉而得到升華:“在日本十年,讓我深刻懂得了出國才會更愛國。愛國不是說幾句空話,只有祖國強盛了,在海外的中國人才能感受到自尊和自豪。”雖然身在日本,顧春偉卻時刻關心著祖國的發展,對祖國的巨大變化感同身受。三菱重工部門技術高管這個位置,也讓他從一個新的高度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團結身邊的人,共同投入到一個偉大的事業當中,才能夠有所成就。他還深入研讀了有關日本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書籍,對日本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對祖國的發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2003年,當“清華大學—三菱重工業聯合研發中心”的前身——“清華大學熱能系三菱研發中心”成立時,顧春偉擔任日方主任,為清華與三菱重工的合作做了許多工作。這時,倪維斗院士與顧春偉進行了一次談話,一下子指明了顧春偉的人生方向:“小顧,你回來吧,國家需要你,在祖國的懷抱里有你大展才華的天地!”
在三菱重工第一個五年的契約到期之際,顧春偉作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放棄在日本蒸蒸日上的事業,回到祖國,從頭開始。
在倪維斗院士的積極聯絡下,顧春偉作為“百人計畫”引進人才,於2005年重返清華園。在學校和熱能系的關懷下,顧春偉很快融入這個團結而溫暖的集體,開始了新的工作。
在科研上,他承擔了國家“973”項目課題1項,國際合作項目7項,國內企業合作項目1項。作為“清華大學—三菱重工業聯合研發中心”主任,他憑藉在日本三菱重工工作過的優勢,努力擴大與三菱重工的科研交流,使之成為14個學科的合作科研服務機構,開展燃氣輪機相關技術的合作研究。截至目前,參與該中心科研課題的師生遍及多個院系,開展科學合作研究項目150項,合作項目總經費超過1500萬元人民幣。
談到這個聯合研發中心,顧春偉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平台,只要是對這方面技術有興趣的教師或學生都可以參加。作為主任,我有義務做好聯繫、協調和保障工作。希望清華的師生能夠充分利用這個集成平台,在先進技術研發方面有所收穫。”
2006年,顧春偉開始擔任熱能系動力機械與工程研究所所長,在黨支部書記的協同下,努力做好研究所教學與科研服務工作,並在學校“211”、“985”經費支持下,依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進行了實驗室改造,為後期試驗台的規劃與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回到清華的第二年,在擔任葉輪機械原理課程主講教師的同時,顧春偉還當上了航空定向生的班主任。有一次,顧春偉的大學同學從外地來京找他,給他打電話時,顧春偉說:“我正在給學生開會呢,你等會兒再打來吧!”這個同學十分驚訝:“你什麼時候當上學生頭兒了?上大學的時候你連班會都不參加,現在還給學生開會?!”
科研、管理、教學“滿負荷”的顧春偉總是忙得不可開交,但他樂在其中。然而,談起中國燃氣輪機的科研現狀,顧春偉還是流露出一絲憂慮:儘管國家近些年非常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水平還相差很大,投入也遠遠不夠。
顧春偉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發工作經驗,在教學時側重講授一些基本思路和規律,希望學生在掌握這些基本規律後,面對不同類型的燃氣輪機時能夠融會貫通,有所創新。他不僅專注於自己的業務,還影響、帶動了一批人。回到清華五年來,顧春偉從一名“海歸”轉變為名副其實的清華教師,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在日本的十年經歷,讓顧春偉對身上肩負的重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學校和熱能系黨組織的關懷和積極引導,更讓他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可以終身依靠的組織。
在與這些黨員的交流中,顧春偉深受啟發,也對他們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作為黨員,他們總是能夠從學科建設的大局出發,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大局出發,去看待和處理問題。逐漸地,顧春偉對中國共產黨這個優秀組織心生嚮往,入黨的意願在內心萌芽。
顧春偉回國後,倪維斗院士曾多次跟他推心置腹地談話,幫助他儘快適應回國後的生活,與顧春偉成為“忘年交”。顧春偉親切地稱倪院士為自己的“人生導師”,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體會與倪院士交流。他們的談話從“家事”到“天下事”無不涉及。有一天晚上,顧春偉聽到有人敲門,開門一看,竟是倪院士!這位老院士專程來他家裡看望一個“學生輩”的教師,著實讓顧春偉受寵若驚。兩人深談到很晚,倪維斗語重心長地說:作為清華的畢業生,除了要搞好學術和研究,更要團結周圍同志,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上要有大局觀念,才能夠為國家、為熱能系和研究所作出應有的貢獻。
原所長徐向東教授也多次與顧春偉談話,了解他思想上的動態,並以熱能系老教授、老黨員焦樹建的奉獻精神為例,引導顧春偉在思想上向黨靠攏。
2007年1月7日,在經過充分思考後,顧春偉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之後,熱能系黨委不僅安排他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班,還安排他列席定期召開的黨員學習班,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學習中央精神。
2007年夏天,時任校黨委常務副書記胡和平專門約顧春偉談話。不知就裡的顧春偉把自己回國之後作為“百人計畫”引進人才所做的一些工作好好梳理了一下,作好匯報的準備。沒想到胡和平隻字未提“百人計畫”,單單問起顧春偉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班的學習情況和時政要事。顧春偉明白,這是在鞭策自己更加自覺地學習、思考和提高,從更高更廣的層次上看待和分析問題。
雖然已是人到中年,但顧春偉對入黨這件事一絲不苟,如饑似渴地從黨的理論精粹中汲取營養。他還結合國家重大事件認真學習思考,並向黨組織寫了思想匯報。
終於,在遞交入黨申請書三年後的2010年3月14日,顧春偉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作為顧春偉的入黨介紹人,倪維斗院士在他的入黨材料中寫道:“顧春偉長期在國外學習、工作,學有所成,工作出色,深得工作單位的重視,但他願意為祖國作貢獻,在作貢獻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回顧自己的經歷,顧春偉感慨地說:“入黨有一個過程。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是經過多少年的經歷和奮鬥,對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作出入黨決定的。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就是要和廣大黨員一起,為祖國、為大家做好我應該做的事情。”
在顧春偉的黨員發展會上,胡和平深情地說:“清華大學一直非常重視在優秀的知識分子中發展共產黨員,上世紀50年代我校有多名著名教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劉仙洲、張光斗、張子高、梁思成、張維等。我們要繼承清華的好傳統,吸收更多的學術骨幹加入黨組織。”胡和平的話,讓顧春偉又一次感受到清華黨組織對他這箇中年新黨員的關懷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