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慰連

顧慰連

顧慰連,農業教育家,農學家。研究玉米高產生理指標和最佳化栽培技術,建立計算機模擬系統;提出玉米理想株型育種指標;探討玉米逆境生理與抗逆栽培技術。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為培養整體素質高的農業人才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慰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
  • 出生日期:1931年1月17日
  • 逝世日期:1990年9月29日
  • 職業:農業教育家,農學家
  • 畢業院校: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 主要成就:博士導師,校長。
  • 代表作品:《作物生長和栽培》
人物經歷,個人作品,人物成就,人民教師,學校領導,

人物經歷

1931年1月17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
1945-1948年 在私立南洋模範中學高中部學習。
1949-1952年 在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
1952-1953年 在瀋陽農學院農學系學習。
1953-1956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研究生班學習。
1956年7月 畢業後在瀋陽農學院任教。
1960-1978年 任瀋陽農學院講師,農學系副主任。
1979-1980年 任瀋陽農學院副教授,教務長。
1981-1982年 任瀋陽農學院副院長,副書記。
1983-1984年 任瀋陽農學院教授,院長,副書記。
1985-1988年 任瀋陽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校長。
1990年9月29日 病逝。
顧慰連,江蘇省無錫人,1931年1月17日生於杭州。父親顧毓琇是第一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電工學博士的中國人,先後在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是中國著名的老一代教育家;母親王婉靖喜習繪畫,後成為畫家。顧慰連在書香名門的家庭影響下,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1945年考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那時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祖國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動盪的年代促使他較早接觸進步思想,熱愛祖國,他一面勤奮讀書,一面積極參加學生的愛國運動,並於194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地下組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二弟顧慰慶、長妹顧慰文也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1949年雙親赴美時,其兄妹3人放棄優裕生活和出國機會,毅然留在國內。
“民以食為天”、“教育乃立國之本”是顧慰連父親教育子女的信條。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其父去雲南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深知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糧食是關係人民生活的首要問題,必須給以關注。這一思想潛移默化地對顧慰連後來的擇業起到了重要影響。1949年他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實行院系調整,他隨農學院遷至瀋陽農學院學習,1953年8月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9月進入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班學習,在導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家李競雄教授指導下與戴俊英共同攻研玉米科學,後與戴俊英結為伉儷,1956年9月研究生畢業,他們一同回到瀋陽農學院任教。1958年顧慰連任農學系副主任,1960年晉升為講師。“文化大革命”中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無怨無悔,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充滿信心,無限忠誠和熱愛,他在逆境中仍專心致志地從事玉米研究,先後提出“一次飽和深施肥”、“大壟雙行栽培”、“立體栽培模式”等增產措施。這一時期,在中央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他還回響政府號召,加強與海外父親的聯繫,利用父親在美國和國際上的聲望,為恢復和發展中美關係而積極工作。1973年他父親回國訪問,他陪同父母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83年又陪同父母受到鄧小平同志的接見;1989年他父母應邀參加國慶40周年大典,他再次陪同並分別受到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的接見。
1978年顧慰連晉升為副教授並擔任農學系黨總支副書記。1979年5月任瀋陽農學院教務長,1981年任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1983年晉升為教授,同年10月任瀋陽農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1985年學院更名為瀋陽農業大學,他藉此契機振興學校,首先請鄧小平同志為瀋陽農業大學題寫校名,接著主持制訂學校“六五”、“七五”發展規劃,並為規範和樹立新的校風親自題寫了“團結,勤奮,嚴謹,求實”八個字作為校訓以資倡導,還邀請著名音樂作詞家、作曲家為學校譜寫校歌《我們是大地的兒女》,激勵全校師生,“為了國徽上的谷穗,……播種理想,……務實求新,奮進進取”,充分反映了他作為一校之長一心為發展中國農業教育事業執著獻身的精神!這一期間,他為治理學校嘔心瀝血,為教學、科研苦心鑽研,是社會工作和學術成就雙豐盛時期。他先後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僑聯副主席、遼寧省科協副主席、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科技諮詢組成員、瀋陽市科協副主席等職。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個人身體健康,或躬耕於課堂教學和田間實驗,或往返於國內外學術考察和會議,包括率團到香港參加海峽兩岸學術會議,積勞成疾仍堅持工作。在去世前一個多月他還以首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組委的身份積極組織國內代表參加會議,並布置撰寫論文等。此時他已感到身心不適,但仍爭分奪秒地工作,經其夫人百般勸說才勉強去醫院檢查,發現已是肝癌晚期,住院不足20天,便於1990年9月29日匆匆謝別了人世。
噩耗傳至遠在美國的耄耋雙親,他們老淚縱橫,哀傷至極!顧慰連的父親顧毓琇曾是江澤民總書記在上海交大受業時的老師。為此江總書記給在美國的老師去函並贈詩慰問:“驚聞慰連遭早折,百曲不撓意志堅。人生自古難無憾,率領兒孫永向前。”顧老含悲賦詩二首答謝,其中一首為“從來生死由天定,農學闡揚勵志堅。菊酒奠兒揮老淚,白山黑水夢魂間。”並在瀋陽農業大學設立了“顧慰連獎學金”,既表悼念之情又遂獎掖後人之願。瀋陽農業大學師生為了繼承、發揚和宣傳顧慰連的業績,於1992年9月編輯出版了《顧慰連論文選集》。

個人作品

1 劉泰,李競雄,顧慰連.玉米的生物學特性和雜交育種.北京:農業出版社,1958
2 楊守仁,沈錫英,顧慰連.粳稻雜交育種研究(第二報).作物學報,1962,1(2):97~102
3 顧慰連,戴俊英等譯.玉米的生物化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4 顧慰連,戴俊英等譯.小麥的生物化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6
5 顧慰連,戴俊英等譯.作物生長和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6 顧慰連,戴俊英等.玉米.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7 戴俊英等譯.顧慰連,董鑽校.玉米的礦質營養和雜交優勢.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8 顧慰連,戴俊英,劉俊明.玉米田間整齊度與產量關係.遼寧農業科學,1984(4)
9 顧慰連,劉俊明,戴俊英.玉米高產群體葉層結構和光分布與產量關係的研究.瀋陽農學院學報,1985,16(2)
10 顧慰連.充分發揮玉米綜合利用和潛力.農業經濟,1985
11 顧慰連.作物的潛在生產力與現實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係.農林辯證法,1986,2(3):57~59
12 王慶祥,顧慰連,戴俊英.玉米群體的自動調節與產量.作物學報,1987(4)
13 顧慰連,吳自勤,戴俊英.國內外四十年玉米空稈問題的研究.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7,18(2):71~78
14 鄂玉江,顧慰連,戴俊英.玉米根系的生長規律及其產量關係的研究Ⅰ.作物學報,1988,14(2):140~154
15 戴俊英,顧慰連.玉米根系的生長規律及其產量關係的研究Ⅱ.作物學報,1988,14(4):310~314
16 顧慰連,戴俊英.栽培技術對玉米根系生長和籽粒產量的影響.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8,19(2):1~6
17 顧慰連,戴俊英,沈秀瑛.玉米不同生育時期的抗旱性.植物生理學通訊,1989,(3):18~21
18 魏軍,顧慰連,戴俊英.甜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數學模型.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9
19 王長宏,顧慰連,戴俊英.生態條件對“庫”的建成和產量的影響.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9(4)
20 孫世賢,顧慰連,戴俊英.氮、磷、鉀肥對玉米倒伏及產量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1989,22(3)
21 顧慰連,沈秀瑛,戴俊英.不同品種各生育時期對乾旱的生理反應.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90(3)
22 顧慰連,陳軍,戴俊英.不同生長調節劑對玉米耐旱性的影響.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90(3)
23 顧慰連,戴俊英.玉米高產栽培措施模式的研究.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0
24 顧慰連,戴俊英等.礦質營養及生長調節劑對玉米耐冷性及產量的影響.華北農學報,1990,5(4):93~97
25 顧慰連,戴俊英,魏軍.高產玉米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和套用.計算機農業套用專刊,北京農業大學系統工程出版,1991(1)

人物成就

人民教師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顧慰連十分珍惜這個特殊職業。他說:“不是任何一個有學問、有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的。教師一要又紅又專,起表率作用;二要嚴謹治學,鍥而不捨,開拓創新,永不滿足;三要好學不厭,誨人不倦,鼓勵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他教學實踐的總結。35年來,他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全部心血,為農科本科生講授作物栽培學、玉米栽培育種與良種繁育、玉米生理等課程;為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作物高產栽培理論與實踐等課程,並主持和參加編寫全國統編教材《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導論》,撰寫《玉米》等專著,合譯《作物生長和栽培》、《玉米生物化學》、《小麥生物化學》、《玉米礦質營養與雜種優勢》、《玉米的生物學特性和雜交育種》、《作物功能生物學》等著作,還發表40餘篇論文。瀋陽農業大學以他為學術帶頭人之一的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成為國家教委的重點學科點,他所負責的作物生理實驗室成為國家教委重點開放實驗室,並在短短的幾年中培養了10餘名碩士生和6名博士生。

學校領導

作為學校的領導者,顧慰連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教書育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他提出要培養學生有“三頭六臂”,即有政治頭腦、經濟頭腦、科技頭腦,具備實踐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知識轉化能力、總結能力和宣傳、交際能力。為此,他反覆強調要走教學、科研、生產(推廣)三結合道路,把農業教育引向農村、引向社會、引向市場。他倡導轉變教育思想,由單一學科向以農為主,農理、農工、農文結合的多學科綜合性農業大學轉變;從注重培養書生型人才的傳統教育思想向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的現代教育思想轉變;要尊師重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國內進修、在職提高和選送出國深造等途徑培養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使農業教育更好地面對當前和長遠經濟建設的需要,他積極在校外建立“三結合”基地,並親自主持在遼寧海城進行的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試驗,歷時10餘年,使海城進入全國百強縣,併名列前茅;廣大教師和學生通過在基地實踐也受到了鍛鍊,增長了才幹。此項成果於1988年獲遼寧省“星火計畫”一等獎。他積極促進開展國際交流,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十餘所院校建立了校際關係和學術交往,為促進學校的專業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顧慰連為農業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忘我精神,贏得了全校師生的崇敬和愛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