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曾鯨,紙本 設色,縱105.4cm,橫45cm。 曾鯨(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晚年流寓南京,工畫肖像。注重墨骨,烘染數十層,然後著色,有機融合西畫法,創造了凹凸法,為中國肖像畫開闢了新途徑,其畫法風行一時。弟子甚多,形成波臣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夢遊像圖軸
- 時期:明
- 作者:曾鯨
- 畫派:波臣派
簡介,曾鯨和“波臣派”,曾鯨的成就,曾鯨的傳世作品,藝術特色,曾鯨的肖像畫法,
簡介
曾鯨 ,1568年生,1650年逝世,福建莆田人。字波臣。在明末以肖像畫著稱的畫家中,他是最為顯赫的了,並開創了以他為代表的“波臣”畫派。他那風格獨異的“寫像”,贏得了後人一致讚賞。中國的人物畫自宋以後,便漸漸讓位於山水畫和花鳥畫,而“寫真”或又口曠傳神”的肖像畫則從明清時期再度興起。在照相術出現以前,僅憑觀察畫肖像並求逼真確非易事。曾鯨畫像,“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咄咄逼真”,注重墨骨,“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後止”,力求“形神兼備”。有人把這種畫法與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來的西畫品聯繫起來,說是受“西域”畫法影響,恐系誤解。
曾鯨和“波臣派”
活動於浙江杭州、烏鎮、寧波、餘姚一帶,僑居江蘇南京,專門從事肖像畫創作,並開創了“波臣派”,是畫史上最為傑出的肖像畫家之一。從其偉世作品來看,他結識了當時一批社會名流,如董其昌、陳繼儒、黃道周、葛一龍,陳洪綬、黃宗羲等,這些無不得益於他出眾的才華。
據張岱《陶庵夢憶》記載:明崇禎七年(1634)十月,張岱與曾鯨在杭州西子湖蘇堤附近定香橋不期而遇,當時尚有諸暨陳洪綬、東陽趙純卿、金壇彭天錫、女伶陳素芝等人。興會之餘,陳洪綬為趙純卿作古佛,曾鯨也為趙畫肖像。
曾鯨的成就
在於對傳統的肖像畫法的繼承和發展。
古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而後全用粉彩渲染,如唐宋時期的代表作品《歷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等。自宋·李公麟把白描大大發展以後,元明之際的畫家又多採用白描的手法寫像,如元代的著名肖像畫家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此圖乃倪雲林補景)。
曾鯨所開創的畫法在於它先用淡墨線勾出輪廓和五官位置,然後注意墨骨,以淡墨和淡赭石按面部結構層層渲染出陰影凹凸,較之前代更具立體感。“每畫一像,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後止”(姜紹書《無聲詩史》)。通過層層烘染使得畫面上不著痕跡而渾然一體。 在他早年創作的《葛一龍像》圖卷中,主人公倚書斜坐,頭戴巾帽,身著長衫,密髯豐頰,兩眼遠視,一個容貌清峻、能詩、善畫、工書的才子躍然紙上。畫家僅在面部先用細線勾勒,再敷色暈染,更類白描之法。
曾鯨的傳世作品
《王時敏小像》圖軸頗為有名,此圖作。先勾出清晰的乃曾
鯨中年所墨線,再用淡色渲染。衣褶隨筆而出,落筆遒勁流暢,點睛生動,神采如生。
但以上兩幅作品中,曾鯨所特有的凹凸之法尚不明顯。最能反映“波臣派”代表性風格的是曾鯨作於五十九歲的《張卿子像》圖軸。被董其昌、陳繼儒稱為“奇才”的詩人兼名醫張卿子烏巾朱履,左手捻須,意態安詳。畫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層烘染,再行敷色,赭石中略摻鉛粉,耳朵等部位則用較濃的赭色勾提,達到筆墨色渾然一體、形神兼備。
藝術特色
曾鯨不僅領悟到了古代肖像畫傳神的真諦,並且自創一家之法而開一代畫風。後人評其畫“落筆得其神理”(《明畫錄》);“猶有宋人渾穆之意”(吳修);“寫照如鏡中取影,妙得情神,一經傳寫,妍媸惟肖”(姜紹書《無聲詩史》);“下筆稍不俗,其寫真,大二尺許,小至數寸,無不酷肖。挾技以游四
方,累致千金”(《五雜俎》)。
曾鯨的肖像畫法
在當時頗為流行,一時間從學者甚眾,影響也很大。據史記載,繼承他的畫法並留下姓名的就有四十餘人,如:謝彬、金谷生、徐易、廖君可、劉祥生、沈爾調、張玉珂、陸永、顧宗漢、沈韶、張子游、徐璋、沈紀等,因曾鯨號“波臣”,遂把這支聲勢浩大的肖像畫派稱為“波臣派”,其中謝彬當數最得其師衣缽而造詣最高者。謝彬從曾鯨學畫,只施寥寥數筆,便神態畢現,眉目傳神。他偶爾也畫些山水,筆墨間頗有“元四家”之一的吳鎮之筆意。
其風格筆墨蒼渾,設色沉鬱,氣象宏大。與項聖謨合作於清順治九年(1652)的《松濤散仙》圖軸(圖4),是謝彬的代表作之一。圖中謝彬繪項聖謨肖像,神態自若,風度翩翩。項聖謨則畫三株黃山松及坡石竹木,細緻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