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友敏

顧友敏

顧友敏 1904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是中國內地影視演員。代表作有《鐵血青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友敏
  • 出生日期:1904年1月13日
  • 職業:演員
  • 籍貫:江蘇蘇州
  • 性別:男
個人榮譽,人物經歷,個人作品,

個人榮譽

顧友敏先生系中國攝影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市老年攝影學會會員、原明星影片公司攝製沖印技師。

人物經歷

顧友敏先生江蘇蘇州人,生於1904年1月13日。
顧先生出身於泥木手藝人之家。他十六歲時迫於生計隻身來上海學藝度生。1920年我國新文化浪潮為一時風尚,顧老身受當時民主思想感染,他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天資聰慧,勤奮力學“攝影”這門稱之為“西方文明”上等消遣的藝術,其時“洋人”視中國雇員為下等人,想學會攝影照相製作技術是天方夜譚。顧老對此忍辱負重,一邊工作,一邊細心觀察,用“偷學”的辦法使自己逐步掌握了素描、調色、照相著色、底片沖洗、修底、英語、影片剪接等技術知識,而後投身我國早期的電影事業。分別在“火燒紅蓮寺”“武松大鬧獅子樓”等無聲片中擔任角色和攝製工作。1930年後,先後在“電通”“明星”影片公司攝製科工作。在著名影片“馬路天使”、“十字街頭”中擔任沖印剪接等攝製工作。他工作負責、細緻深得同人信任。此外,他曾參與萬籟鳴先生早期卡通(美術)片“大鬧天宮”的製作。
日本侵華,上海淪陷。明星影片公司遭日寇飛機轟炸而解散,故而失業在家。儘管敵偽方面的“文化”人百般引誘,顧先生為之不動,寧願以照相著色為生,為“萬氏照相館”、“萬象照相館”、“良友照相館”代客著色,以微薄的收入維持清苦的生活,總得以保持歷史清白,直至祖國解放。
解放後,顧先生一方面繼續為照相館修底和著色照片外,另一方面爭取從影歸隊,但苦於種種原因總未盡夙願。此後,顧先生開始招收學員,教授攝影、沖曬、放大、修底、著色及彩色攝影,收受學生近百人。除本市和江浙一帶遠及四川、新疆,使當時不少失業者學得謀取職業的本領。顧先生較全面掌握攝影製作技術,但他的照相著色技術可堪稱一絕,他的油彩著色採用複色上色,故色彩鮮艷、逼真,經久不退。他的水彩著色更是細膩,色彩動人。著名攝影家吳印鹹同志稱之為“著色大師”,在解放初期曾為中央領導同志及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戲照,黃山風景照著色受到稱讚。
顧先生對攝影藝術有深刻的愛好,一生以攝影會友,照相為樂。對攝影藝術的研究可謂傾之全力。至於此,中國攝影家協會上海分會成立之際,他作為第一屆會員出席成立大會。入會後,他積極參加協會各項活動,倍受學會領導的關懷和組織溫暖,他視學會為自己的家。凡協會安排的工作和活動,不辭辛勞,身體力行,多次深入工廠、農村,足涉名山大川,拍攝了不少反映祖國風貌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照片得以自慰。1964年他的彩色照片“月季大金黃”入選上海第一屆攝影藝術作品展覽會。當時彩色攝影在我國還剛起步,顧先生憑籍豐富的暗房沖洗技藝,又能閱讀外文資料,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開始彩色沖印的研究。他在暗房設備十分簡陋的條件下,自拍、自放。在當時博得攝影界前輩的稱讚。此外,顧先生還有作品入選上海農業影展,以及為“兒童時代”、“科學畫報”、“出口月曆”所利用。
在“四人幫”橫行的年代裡,眾所周知的原因,顧老橫遭迫害,沉冤十年之久,於1978年得以平反。其時,他的目力和體力減退,往常所愛的對攝影藝術研究實是力不從心,但他仍樂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諸如與青年攝影愛好在者分析作品,傳受其幾十年的攝影實踐經驗,故而受到尊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攝影藝術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廣為普及,顧先生自己雖“懷藝一生有志未展”但攝影之壇英才輩出,後繼有人,攝影事業興旺發達。1985年上海市老年攝影學會成立,顧友敏先生首批參加了老年學會,為學會增添了力量。
顧友敏先生因患肺氣腫、慢支急發、胃癌等病症,經醫治無效於1988年2月13日17時25分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

個人作品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豬八戒大鬧流沙河(1927年),一腳踢出去(1928年),生死夫妻(1931年),鐵血青年(1931年)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