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其國(明朝行人司司正)

顧其國(明朝行人司司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顧其國,字在一,又字尊生,明嘉定縣羅店鎮(今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人,後遷居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上海圖書館所藏《武陵顧氏宗譜彙編》,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之抄本,其中一冊為《分常(常熟)支譜》,即以傳主顧其國為第一世。由此亦可推知,顧其國的遠祖當為武陵(今湖南武陵縣)人。

(概述圖片來源:清·孔繼堯繪《吳郡名賢圖傳贊》道光九年刻本

基本介紹

  • 本名:顧其國
  • :在一,尊生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嘉定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寶山區)
生平簡介,後人評價,

生平簡介

顧其國於萬曆三十七年(1608)中秀才,入嘉定縣學繼續修習舉業。萬曆四十三年,赴南京參加鄉試,成舉人。天啟二年(1622),與同鄉趙洪範一起登進士科。此後,先後擔任江西永豐縣、吉水縣知縣,後擢升為御史,再左遷為行人司司副,終任行人司司正。
知縣,在明代是最基層的地方行政長官。知縣賢能與否,直接關係到地方的穩定和發展。初入官場的顧其國,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以平治地方、造福百姓為己任,在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樹。當時的永豐、吉水兩縣葦盪連綿,大量盜賊匿身其中,嚴重危害地方治安。顧其國設計將他們或逮捕,或驅逐,使地方重歸平靜。明代中期以後,田賦由征糧改為征銀,但地方官府在徵收朝廷規定的正稅之外,還要徵收火耗、羨餘等附加稅,統稱耗羨耗羨除一部分用作地方經費外,其餘的或用來賄贈上司,或被地方官吏吞沒。由於貪官污吏慾壑難填,致使耗羨的徵收量越來越大,百姓負擔愈來愈重。顧其國深知這一弊政的危害性,在其任職期間毅然革除了徵收耗羨的陋規,雖然損害了某些官員的既得利益,但對於廣大百姓無疑是雪中送炭。吉水縣有一座仁文書院,當地名賢、東林黨主要領袖鄒元標曾主講於此。鄒元標,字爾瞻,號南皋,生性忠介,與趙南星、顧憲成號為“三君”,理學名家,官至刑部右侍郎。魏忠賢竊政後,因鄙薄魏氏為人,慨然歸田。天啟年間,魏忠賢毀書院,鋒芒直指東林、關中、江右、嶶州等書院及孫慎行馮從吾鄒元標余懋衡等正直名士。此時,鄒元標雖已逝世,但吉水書院難脫其殃,房屋或遭拆毀,或被出售,鄒氏門生也受到打擊和迫害。顧其國不為魏閹的淫威所屈服,挺身而出,主動保護鄒氏門生的人身安全,並帶領他們奉鄒元標栗主另立明德祠,繼續講求鄒氏之學。
由於顧其國的幹練和正直,被擢升為御史。在巡視陝西期間,他著力剔除茶馬互市中的各種弊端,既滿足了少數民族的飲茶需要,又為朝廷挑選了大量的精壯馬匹,政績遠超往屆官員。崇禎時期,明王朝已是弊竇叢生、千瘡百孔,廣大官員貪污腐敗,肆意掠奪國家公共資源,這突出體現在對驛站的使用上。驛站是國家工具之一,原本為傳遞軍情和差遣命官之用,然而明末的官員徇私舞弊,無孔不入,官員及其親朋好友依仗權勢,甚至在鬻販貿遷、遊山玩水時,也占用驛站資源,致使驛站用於公務者不足十之一二。他們如狼似虎,在常例食宿供應之外,還吃拿卡要,敲詐勒索,弄得驛站入不敷出,成為國家之累。為貼補驛站開銷,驛夫、驛卒甚至被逼得賣妻鬻子。廣大官員卻樂得占便宜,對此腐敗現象視而不見,敢於向皇帝建言者更是寥若晨星,而顧其國卻是其中之一。剛正的顧其國,敢於冒天下貪官之大不韙,向崇禎帝提出裁撤驛站、治理腐敗的建議,使試圖勵精圖治的崇禎能更清楚地了解當時官場的情形,以便在改革中對症下藥。
“佼佼者易污,嶢嶢者易折”,顧其國損害了貪官集團的利益,又不肯為保住官位而攀附權貴,不免遭受排擠,由御史左遷為行人司司副,後轉為司正,官銜僅為正七品,卒於任。

後人評價

顧其國清貞謙謹,時人譽為篤行君子,並備受後人景仰。在清代,先後入祀嘉定鄉賢祠、吳中五百名賢祠。石刻畫像今仍鑲嵌於蘇州滄浪亭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