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儆基

顧儆基

顧儆基(1891—1964),字仲敬。江蘇通州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17年創辦南通市崇敬中學(今南通市實驗中學)。中國民主同盟南通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儆基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64年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主要成就:創辦南通市實驗中學
  • 籍貫江蘇通州(今南通) 
  • 政治面貌民盟盟員 
人物生平,教育興國,人際關係,

人物生平

顧仲敬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在家族辦的私塾學習,地點在通州城的西大街顧家祠堂(善應庵內,原西門大街地步灣東)。此私塾1911年後稱“南通武陵校”,因顧氏家族自明朝遷入通州時,堂號為“武陵堂”而得名。南通武陵校歷史悠久,至20世紀50年代仍存在,1958年修人民路時大部分拆除了,其餘併入了人民路國小。
顧儆基
顧仲敬與家人攝於1948年,前排正中坐者為顧仲敬
顧崇敬的嫡孫、作家顧小虎在其《家族的故事》一文中,這樣介紹他的祖父:“八歲時,塾師因見他跨一條竹竿在庭院中奔跑,便笑嘻嘻出了個上聯讓他對下聯。上聯是‘八歲孩童騎竹馬’,他想了想,對下聯‘萬年天子坐金龍’,得到塾師的讚許,認為無論平仄或是詞性對得都很工整,而且氣勢不凡。”顧小虎在《家族的故事》文中還敘述:“祖父親口對我說,其父顧曾燦在京城裡做過刑部主事的官,屬從五品或正六品。他的一位同年進士、又同在刑部任職的好友,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因為參與康有為、梁啓超發動的維新變法一案,被慈禧太后殺了頭。顧曾燦大概懼怕株連,於是吞服鴉片自盡了。那一年祖父剛年滿十歲,扶著他父親的棺木回到通州。”想必此事在顧仲敬內心,刻上了深深烙印,所以後來他在為《江蘇南通私立崇敬中學概覽》一書作的序中寫道:“國是日非,讀中山先生革命之論,益信‘國賴民救,民賴教救’之說。”此乃顧仲敬肺腑之言。

教育興國

顧仲敬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又在日本留學一段時間,回國後他一不當官,二不經商,在南通城創辦新式教育,那年他剛26歲。
據《江蘇南通私立崇敬中學概覽》記載,顧仲敬1917年8月,變賣了部分家產,創建了崇敬中學的前身“中英學塾”,為他助力的有:姜慰椿、張國麟、馮超、嚴莊等人。辦學地址,選在南通舊鎮署前的民房(作者註:查閱1923年《南通縣警察守望地點及巡邏路線圖》,大約就是現城中菜市場附近)。中英學塾分日夜兩個班級,課程為國文、英文、算學三科,學費大半是免費的。顧仲敬辦學形式,起步就是社會辦學,開放辦學,較顧氏私塾,又前進了一大步。
顧儆基
顧儆基創辦的南通市崇敬中學(今南通市實驗中學)
僅一年,中英學塾就大有起色,到了1918年,學生增多,原址的民房不夠用,改租位於西南營街區掌印巷的法華社西空置廟產(現掌印巷東機關幼稚園附近)。中英學塾遷至掌印巷後,更名為補習學校。這是第一次遷址。
在掌印巷僅一年,1919年補習學校擴大,分為了中學國小兩部,生源進一步增加。補習學校辦學路子正,不僅社會上讚不絕口,也被族人普遍看好。由於學校周邊新開了茶館,又說書又鬥蟋蟀,環境嘈雜不利教學,顧仲敬準備選新址。顧仲敬幾位族兄顧侑基、顧侶基、顧仰基等,捐出了惠民坊東巷空置房的產權,顧仲敬則出資七百餘元,將空置房進行了修繕,充作校基。1921年7月修繕竣工,8月學校遷入,暑假後開學。這是學校的第二次搬遷(地址為原惠民坊東巷8號,現蘇寧生活廣場西側)。
前不久,顧仲敬堂曾孫顧林昂,專訪了現年86歲的族親顧爾如。顧爾如從小生活在原惠民坊東巷8號顧宅大院,是倖存的知情人之一。他囗述了補習學校搬遷的過程,顧林昂作了記錄,並繪製了地圖,彌足珍貴。
1921年,學校搬到惠民坊東巷後,除正常中國小課程外,還新開設了商業夜班,為商人補習文化,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校舍新增了實習設備,適應學生升學或就業之便;課程及時間也有調整,開設了選修課,以求適應個性發展。時任江蘇教育廳的官員費玄韞來校視察,大加嘉許。1923年,學校向省教育廳報備立案。
1925年,同鄉曹文麟、尤金緘等向顧仲敬建議:鑒於南通的國小日趨發達,畢業生逐年增多,但是中學仍沒能全面推廣,社會需求量較大,依崇敬中學辦學宗旨,宜按照普通中學編制要求,專設中學部。這個建議,得到顧仲敬贊同。於是,當年設了學校董事會,推薦於忱、顧貺予等為董事,當年7月開始招生。想不到生源爆棚,惠民坊東巷的校舍不夠使用。為此,顧崇敬再次變賣了部分家產,捐銀五千元,將惠民坊原校舍的平房改擴建,變為樓房共18間。
1927年,崇敬中學再次跨出了一大步。遵照新的學校章程,重組了校董事會,推舉張逢辰、保思毓、顧公毅、曹文麟、易作霖曹書田、王鑫昌、尤金緘、趙璧、張國麟、馮超、顧伸基為董事,顧崇敬由董事會推舉為校長。校董事會決定將中學與國小分開,租用位於南通城西基督教會停辦的“英化職業學校”舊址(現南通市第一中學位置),為中學的校部,當年8月遷入。這是崇敬中學第三次搬遷。
崇敬中學遷至西門後,惠民坊東巷的校舍不變,專辦國小,並以崇敬中學的課程設定與國小對接。1927年,學校正式立名為“南通私立崇敬中學”,以及“私立崇敬中學附屬國小”。
1928年春,新成立的崇敬中學,在中央大學備案,9月奉令核准,並經江蘇教育廳繼續立案。編制上除國小及國中外,高中分為文、理、商各科,以及國文專修科。同年,為崇敬國小畢業的女生們,還特設了國中女子部,地址設在惠民坊的附小。同時規定,允許有少數女生,可插入高中部就學。這段時間,崇敬中學校經調整後,中學國小都很紅火。在校學生,單單中學部,就多達五百餘人。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崇敬中學在西門興旺了才一年,不料基督教會因復辦學校需要,提出要收回房子,這尤如釡底抽薪。顧崇敬是血氣方剛之人,辦學理念毫不動搖,決不受掣於人。1930年夏,他從學校的長久發展考慮,又一次變賣了家產,向政府購得東北營24餘畝地,作為崇敬中學的永久校址,坊間贊他是“毀家辦學”。同年8月開始破土建築,9月開學前,幾排教室先期落成,中學部由城西遷入了東北營,這是崇敬中學第四次搬遷。
之後幾年,顧仲敬分期繼續投資建設學校。1930年10月建了禮堂;1932年寒假,增建宿舍;1933年,充實設備暨圖書儀器,該年暑假,還在禮堂上加建了樓房,充作圖書館。至此,崇敬中學建設基本結束,中學及附小,終於都有了固定教育地點,學校進入了全新階段。遵省教育廳指令,陸續停辦了國文專科、商科及女子部,按照三三制(即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分成普通科高中與國中兩部,附屬國小繼續開辦。當時在校教職員工38人。
據1934年版《江蘇南通私立崇敬中學概覽》記載,從1917年以來的17年中,歷屆在校學生共2500餘人,畢業學生830餘人。先後四次搬遷所需經費,除了經常性收入外,顧仲敬耗用了9.8萬餘元。期間,許多校董以及職教員工,在學校創建中也予以了大力配合與支持。
正當學校好不容易步入正軌,抗日戰爭爆發,崇敬中學面臨了困境。在極不安定的政局動盪中,崇敬中學幾經周折,堅持複課,決不放棄。一部分教師至蘇北敵後的崇敬中學教學,另一部分教師則隨顧仲敬轉至重慶。
顧校長選擇在重慶復校的原因,與顧仲敬長子顧爾已有關。顧而已是電影藝術家,1933年就加入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爆發後,他與崇敬中學的同窗同鄉好友趙丹一起,參加了“上海演員抗日救亡演劇隊”,一路西行,先到漢口,再抵重慶,繼續拍攝電影。所以報紙上才有“顧仲敬隨其子顧而已旅居重慶”的新聞。也正是如此,崇敬中學在重慶復校便成為了可能。

人際關係

據清《通庠題目錄》記載:顧仲敬的曾祖父顧鴻,是舉人;伯祖父顧金楠,是廩生;祖父顧金標,是貢生。父親顧曾燦,是二甲進士。顧仲敬長子顧爾已,嫡孫顧小虎。顧仲敬族兄有顧侑基、顧侶基、顧仰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