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研究方法

類星體研究方法指研究類星體的發現、本質、結構、分布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方法。類星體是星系級的天體,位於銀河系以外,其主要特徵是:①光學像與恆星相似,呈點狀,故名類星體(quasi-stellar object,簡稱QSO,亦稱作quasar);②光譜中有明顯的強發射線,譜線具有大的紅移;③連續光譜強度隨頻率的分布呈冪律形式;④許多類星體的光度有變化,但無明顯規律。按照哈勃定律——河外星系的光譜線紅移量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可認為類星體很大的紅移值意味著它們離我們極為遙遠。由此也引出了所謂的“能源困難”問題,即如此遙遠的天體之所以能被觀測到,其產能率必須比一般星系高出上百甚至上萬倍才有可能性;然而由於難以解釋其能量來源,有人便懷疑類星體的大紅移未必意味著距離遙遠,這就是著名的“類星體紅移之爭”。當前的研究結果總地說來仍較傾向於,類星體的紅移源於宇宙整體膨脹而導致河外天體彼此互相退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類星體研究方法
  • 所屬學科:天文學
研究類星體的方法可分以下幾個方面:①尋找新類星體的方法。先用光學方法、射電方法、X射線方法等方法,或單獨使用、或並用,依一定的邏輯方法和判據發現候選對象,然後用大型光學望遠鏡配以有縫光譜儀取得它們的光譜資料,以證實候選對象是否確係類星體。②認識類星體分布特徵的方法。可採用二維分析、三維分析、小樣本的精細研究、大樣本的統計研究等不同方法。③探索類星體結構與本質的方法。一般是根據類星體的觀測特徵,尋找相應的物理工具,建立反映類星體中心產能區、發射區、外圍區域、吸收包層等的理論模型。預言可能觀測到的新現象,然後與地面的光學和射電觀測結果以及空間的X射線觀測結果等作比較,以確定上述理論模型的正確性。④類星體吸收線的研究方法。類星體發射的光,在傳抵地球的途中,既可被類星體自身的拋射物所吸收,亦可被介於類星體與地球之間的物質所吸收,並產生一系列吸收線。研究這些吸收線便可推算出相應的吸收物質所處的狀態及其物理性質。而如果沒有類星體光的“照射”,也許此類天體因其遙遠和暗弱而不為我們所知。此外,對類星體多重像的研究還可加深人們對引力透鏡的了解。可見,類星體研究既與很寬的學術層面相聯繫,又能在不同的課題中扮演相當的角色。因此,不斷開拓和完善類星體的研究方法,深入開展類星體的研究工作,很可能成為在與天體物理學和物理學相關的分支學科中出現新突破的一個關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