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類按直腳蚊
- 拉丁學名: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 (Giles,1903)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科: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屬:直腳蚊屬
- 種:類按直腳蚊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無翅前鬃,後跗節2末端的白環明顯基部的寬。雄蚊陽莖在腹側板之間和下方有一明顯突起。幼蟲胸毛1-M單枝,特長,或分2-3長枝;遠超過3-M和2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467
-T。腹毛6-Ⅰ,Ⅱ通常僅分4-8枝。
雌蚊頭:頭頂寬豎鱗的上部淡白,基部淡褐,側后角可有少數全部深褐色鱗。喙比前股略短,白環位於末段2/5-1/2處,偶也有不完整白環,甚而僅為一腹白斑;白環和末端之間通常有一小白斑;有的在基段還有散生白鱗。觸鬚約為喙的2/5-1/2長,基部以前有2個白斑。胸:前胸前背片和後背片上部具白窄鱗和彎鱗,下部具寬白鱗。無翅前鬃;亞氣門鱗簇成一縱條。翅:翅鱗深褐而具白斑。前緣脈通常的白斑如下:①基端小白斑,並包括亞前緣脈和縱脈1的基白斑和亞基白斑;②分脈白斑,並包括亞前緣脈和縱脈1-4;③亞端白斑,包括縱脈1、2.1、2.2、4.1和4. 2;④端白斑,並包括縱脈1、2.1、和2.2。縱脈1在亞基白斑後還有一小白斑,並包括縱脈2的分生點。縱脈3近末端有白斑;縱脈4和5.1在橫脈附近以及末端有白斑;縱脈5乾基也有白斑。足:深褐色;各足股節有不完整的亞端白環和膝白斑。前脛和中脛前面有散生淡色鱗,後面除亞基和亞端深褐區外幾乎全部乳白色;後脛基部深褐色;各足脛節末端白色或具白斑。前跗節1-3兩端都有白環或白斑;中跗節1-3兩端有白環,基部的較窄,節4和5全部或大部淡白色;後跗節l, 2基部有白斑或白鱗,末端有白環,節2的端白環明顯比基斑寬,節3、4除亞端黑環外全白,節5全白。腹:背板深褐色;節Ⅰ背板側背片覆蓋白鱗;節Ⅱ-Ⅶ有窄白基帶以及基側斑和端側斑;節Ⅱ-Ⅶ或節Ⅳ還有一對中白斑。節Ⅱ腹板幾乎全部淡色;節Ⅲ-Ⅶ腹板通常有白基帶和基側斑。
雄蚊觸鬚約為喙的7/10-8/10長,除末端白色外,有3個白斑。尾器:腹節Ⅷ背板的突起長超過寬度,略為內凹或平截,通常有鈍鋸齒。腹節Ⅸ背板無側葉,各具1-2根剛毛;節Ⅸ腹板寬頻形。無特殊長剛毛。抱肢基節背基內葉具4-6根長粗刺和1-2根較細長刺,粗刺的長度從腹面到背面依次遞減。抱肢端節約為基節的1/2長,基段有較長的細剛毛,指爪位於末端。肛側片骨化,末端具2-3齒,有4或更多肛毛;陽莖腹面無齒,在腹側板之間和下方有一明顯突起。
幼蟲頭:深褐或褐色,帶碗形、觸角較短;1-A位於基部1/5-1/3處,分4-7枝,分枝有細側枝。頭毛4-C發達,分5-9枝;5-C最長,分3-4枝;6-C分4-8枝;7-C分5-9枝,有的多至11枝;各毛分枝都有細側枝。胸:胸腹體壁深揭或褐色,有紫褐色點。胸毛1-M單枝,特長,或分2-3長枝,遠超過3-M和2-T。腹:腹毛6-Ⅰ,Ⅱ發達,通常僅分4-8枝。櫛齒前列21-25,後列8-13個,後列的末端膨大,具幾根長刺,作扇狀分布,但尚能分辨出中央主刺。呼吸管指數3.6-6.1,長為基寬的3.6-5.6倍,為尾鞍長的2.6-3.1倍;1-S位於基部4.2/10-4.7/10處,具8-11細羽狀分枝。腹毛1-Ⅹ細小,分4-6枝;2-Ⅹ多數分9-11(8-15)枝;3-Ⅹ單枝;4-Ⅹ通常14株,各分多枝。肛鰓比尾鞍略短或稍長(1-1.5倍),但也有為後者的3倍長,末端鈍削。
生長環境
幼蟲孳生於樹洞、竹筒, 偶見於容器積水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河南, 江蘇,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海南,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台灣
國外分布: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泰國, 越南,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