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

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

《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是張勁松所著書籍,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
  • 作者:張勁松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 頁數:299 頁
  • 定價:29.00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3200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我們不是把電影視為政治工具就是視作精英藝術,類型電影遲遲發展不起來,在電影與意識形態的具體關聯度上我們也一直有著程度不一的模糊認識。本著試圖正本清源,對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的關係進行較為深入而系統的探討,同時結合中外類型電影以及一些影視文化現象的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以求在兩者的深層關係中找出一些相對穩定而又有規律性的東西。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當下中國電影文化現狀與語境前提下,為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困境提供某種大致的解決方向與可能路徑。

作者簡介

張勁松(1970—),男,漢族,籍貫湖南,中共黨員,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文化批評。1992年7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大專畢業,2000年7月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畢業,2009年7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院文藝學專業博士畢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中國解放區文學會,廣東魯迅研究會等學術團體會員。主持校級課題有《晚生代小說研究》,《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研究》;承擔省級課題《主體體驗與中國左翼文學的發生》等。主講課程有《文學概論》、《西方文論》、《古代文論》、《美學》、《文藝心理學》、《現代文學》和《中國文化概論》等。在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意識形態與現代性》(江西社會科學,2009.10)、《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嬗變》(求索,2009.10)、《化感文化·美感文化·快感文化——論當前審美文化的三種形態》(社會科學家,2009.8)、《作為保守主義者的梁實秋——以人性論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4)、《007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演變》(電影文學,2008.1)、《電影〈色·戒〉中的敘事倫理分析》(電影評介,2008.24)等20多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選題緣起
第二節寫作思路
第三節概念正名
第一章類型電影:理論與批評
第一節類型電影的概念
一 概念追溯
二概念界定
三 特徵
第二節類型電影與好萊塢片廠制
一 比較
二 特徵
三 標準和創新
第三節類型電影與作者論
一 理論
二 批評
三 類型流變
第四節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批評
一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二 博德里的《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
三 《電影手冊》的社論及《約翰·福特的(青年林肯)》
四 穆爾維的《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
第二章意識形態的現代性之維
第一節意識形態概念之演變
一概念之開端
二概念之發展
三 概念之流變(一)
四 概念之流變(二)
第二節現代性視野中的意識形態
一 啟蒙主義的開端
二理性與科學
三 進步信仰
四 民主與主權在民
第三節意識形態的界定與特徵
一 結構性和社會性
二 權力性和利益性
三 常識性和無意識性
第四節意識形態批評
一 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
二 後殖民主義和文化研究
第三章 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從階級政治到差異政治
第一節文化研究概說
一 理論關切與範式
二理論傳統與特徵
第二節文化主義
一霍加特
二 威廉斯
三 湯普森
第三節結構主義
一 影響
二 比較
三 局限
第四節文化霸權
一 理論內涵
二 影響及意義
第五節差異政治
一 背景
二 發展
三 性別與種族研究
四 意義與局限
第四章類型電影與意識形態
第一節類型電影中的意識形態
一 電影的意識形態差別
二 電影“童話”中的意識形態“神話”
第二節意識形態之兩層面
一表層意識形態
二 深層意識形態
第三節類型電影的意識形態策略
一 內容策略
二形式策略
第四節好萊塢電影中的意識形態
一 娛樂功能
二 美國精神
第五章 中國類型電影發展與意識形態
第一節語境:審美文化及電影的三分天下
一 化感文化和政治電影
二 美感文化和藝術電影
三 快感文化和類型電影
第二節困境:中國當代類型電影的意識形態症狀
一 電影影像與生活語境的分裂
二 主旋律電影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罅隙
三 武俠精神與現代理念的背離
第三節路徑:類型電影中意識形態的結構性構建
一 建構民族核心價值與主流意識形態
二 淡化說教色彩,建立電影分級制
三 改變電影觀念,發展主流形態的類型電影
第六章意識形態批評舉隅(一)007電影系列
第一節007電影:類型與意識形態
一概說:小說與電影
二 類型:規範與創新
三 意識形態:英國性與全球性
第二節007電影中的女性:以錢潘霓為例
一康納利時期
二 摩爾時期
三 布魯斯南時期
第三節007電影中的中國
一 中國形象變遷
二 中國文化符號
第七章意識形態批評舉隅(二)張愛玲與李碧華
第一節 《色·戒》:愛比死殘酷
一 愛與恨的雙向缺失
二 靈與肉的雙重煎熬
三 生與死的殘酷置換
第二節 《傾城之戀》:從文字到影像
一 傾城:城市/美貌
二 相戀:婚姻/愛情
三 底色:蒼涼/浪漫
第三節 《胭脂扣》:愛情神話的解構
一 性別:男性/女性
二 死亡:殉情/謀殺
三 伶人:戲裡/戲外
第八章意識形態批評舉隅(三)全球化、性別與懸念
第一節 《含淚活著》:全球化與“剩餘意義”
一 上海:希望出發地
二 東京:生命中轉站
三 紐約:幸福歸宿點
第二節 《非誠勿擾》:空間敘事與性別意識形態
一 時間與空間
二 中心與邊緣
三 看與被看
第三節 《今日說法》:普法與懸念敘事
一 懸念生成:時空
二 懸念類型:大小
三 懸念衍展:主客
四 懸念結束:理欲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