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簸療法是通過顛簸腹部以治療早期腸扭轉的一種療法。適用於小腸扭轉早期(一般不超過24小時),無明顯腹脹和壓痛者。通過顛簸療法,輕度的腸扭轉多可得到復位。
史料記載,操作方法,適應病證,禁忌病症,注意事項,
史料記載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載有“使病人伏臥,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腹,令病人自縱重,輕舉抄之,令去床三尺許,便放之,如此七度止”治療“卒腹痛”的方法。
近代醫家觀察到,這種“卒腹痛”就是“腸扭轉”。“顛簸”對腸扭轉之所以有治療效果,在於它可引起腸扭轉系膜的彈性迴轉拉力,使扭結過緊的系膜松解,改善腸管的血運,使其恢復蠕動,從而促進自身調整復位。
操作方法
病人俯伏,取肘膝或掌膝體位,加大肘膝間的距離,使腸系膜向下懸垂,系膜血管受壓減輕。充分暴露下腹部,先作腹部按摩使病人逐漸適應操作手法,然後雙手合抱或平行置於病人腹下,托起病人腹部,再突然放鬆,如此反覆進行,並逐漸加大幅度,重點顛簸臍部或臍下區,用力大小以使病人感到舒適為度。顛簸數次後,可將腹部左右搖晃。一般操作5分鐘左右後,間歇15~30分鐘再作,重複上述操作步驟,至少連續進行3~4遍。顛簸開始時,病人可有輕度疼痛,但很快即能適應。通常在1~2次顛簸後就有輕快感而症狀減輕,若扭轉解除,1~2小時後有排氣、排便現象。
適應病證
顛簸療法適用於全身情況尚好,血壓、脈搏基本正常,一般不超過24小時的早期腸扭轉患者。也可套用於無腹膜刺激症和X線禁忌徵象,以及經初步手法治療而症狀明顯好轉的腸扭轉患者。
禁忌病症
對絞窄性腸梗阻,或疑有腸壞死,或腸畸形者,不宜採用本療法。症狀較重(如腹部絞痛難忍、血壓降低、脈搏微弱)、時間過久(1天以上)的腸扭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治療。
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向病人說明手法操作情況,以便取得病人的密切合作。
2.施術前一般應先放置胃管,抽空胃液。有水及電解質平衡紊亂、酸鹼失衡者應迅速予以糾正。必要時可配合針刺、藥物、灌腸等治療方法。
3.治療前後應記錄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呼吸、腹圍等。施術過程中要隨時詢問和觀察病人的反應,密切注意病情的變化。對治療後症狀加重,或雖有好轉但體徵無變化,或很快又復發,或出現腹膜刺激症者,應及時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4.扭轉解除後,應暫時禁食,並注意每次大便的顏色,若呈暗紫色稀便,提示絞窄較重,有腸壞死或穿孔的可能。需密切注意觀察全身情況及腹部體徵,一般扭轉解除後,病人常有疲乏、嗜睡等表現,但要注意與閉袢腸管內積液毒素吸收所引起的中毒反應相鑑別。
5.治療過程中,必要時應作X線檢查以判斷扭轉解除情況,以X線透視腸腔內液平面及氣體消失為有效。
【按語】
顛簸療法治療腸扭轉,方法簡便可行,主要利用適度的震動力促使腸系膜扭轉松解。因粘連而引起的腸扭轉,單純施以手法往往不能矯正;萬一按摩無效而改用手術,腸壁病損常達一定程度甚至穿孔,所以套用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