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化彩

顏化彩

顏化彩(864—933年)諱紋,德化縣前身歸德場歸義鄉山亭里(今德化縣三班鎮泗濱村)人。瓷都德化有史記載最早的陶瓷燒制工藝研究家,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作者,歷史著名瓷村泗濱梅嶺(今南嶺)窯場始建設計師。

基本介紹

  • 本名:顏化彩
  • 出生地:德化縣
  • 出生時間:864
  • 去世時間:933
簡介,經歷,作品,

簡介

唐鹹通五年(864年)七月初三日,顏化彩出生於一個由中原南遷的書香家庭。祖父顏芳(787—860年)字教先,號澤三,由河南溫縣遷徙入閩,輾轉來到歸德場歸義鄉山亭里,受聘於當地富戶金員外為家塾教師。後定居於此。顏芳有7子。其第七子、化彩叔父仁郁,字文杰,號品俊,為唐代詩人,其詩作《諭農》收輯於《全唐詩》。
仁郁曾任歸德場場長,政績卓著,至今為德化人民所敬頌。化彩父文麗(818—882年),諱雅,號品藻,兄弟中居五,乃明經博上。囚其家學淵源,化彩幼承庭訓,聰慧勤敏,為學處事於群童中獨有見解。弱冠入國子太學,文章稱於一時,列為博上。為人淡雅無華,不希圖貴顯,有祖父遺風。又於鄉里家山廣栽松竹,豐富資源,美化環境,點綴風光。有其題詠秋景句:“我伴秋風臨上座,人隨夜月到中庭”。又對雪吟曰:“地生玉樹長春國,天作銀花壽主人”。其學問文章之粹,仁義道德修養,當時鄉閭少有能與相比。

經歷

顏化彩的故鄉三班泗濱,是古瓷都德化的歷史著名瓷產區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德化已有釉陶、印紋陶燒制。唐代德化制瓷業已甚興盛。至晚唐時期,制瓷工藝已有相當水平。三班泗濱在顏氏未遷入定居之前,當地先民早已從事陶瓷燒制。化彩叔父、歸德場場長顏仁郁曾在詩詠中生動地描繪當時泗濱等地農業、瓷業的興旺景象:“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礁聲;麥黃正滿綠針密,稻黃無際紅雲平”。詩中所稱的“地碓”,指的是泗濱等德化瓷產區加工瓷土的設施。化彩處於這種歷史社會生活環境,自幼受陶瓷工藝文化氛圍薰陶,熱愛陶瓷事業。後來,他潛心與當地陶瓷業者琢磨燒制工藝,深入鑽研,認真總結前人、行家寶貴實踐經驗,改進生產技術,撰寫德化有史記載的第一部陶瓷工藝專著《陶業法》。又根據陶瓷燒制過程工藝特點等情況分析,認為原先民所建窯場地所有不足之處,要較大規模發展瓷業生產,其理想地址應擇於泗濱村北依山傍水、方向朝南、水力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優越的梅嶺。經勘察地形,以遠見卓識,依山勢、方向等繪製窯場的建設規劃圖——《梅嶺圖》。

作品

《梅嶺圖》繪成後,因當時顏氏肇基未久,人稀財薄,力量不足,他的宏偉規劃生前未能付諸實施。其遺稿由子孫珍傳下來。直至500多年後的明代中葉,出了一位富有膽魄與創業精神的後賢、他的13世孫顏俊高(1425—1485年),得其《陶業法》與《梅嶺圖》善本,毅然積聚資金,發動族人等依圖興工始建梅嶺窯場。從此,泗濱瓷業生產走上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後,顏氏後裔蕃衍日眾,又屢經一再拓展擴建,梅嶺窯場遂發展成規模宏昶、名馳遐邇的古瓷都德化一大產瓷基地。最盛時有30多條龍窯投人生產。因而給泗濱族民及其附近部分鄉人一代代子孫帶來生計依靠。正如《龍潯顏氏族譜》所記:“千餘丁仰給裕如斯!”並對其贊口:“才高學博,沉毅雍和。繪圖著法,遺功最多。”
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年)顏化彩辭世,虛齡70歲。他不愧為德化早期陶瓷燒制工藝研究家,其智慧與貢獻,為德化瓷業的發展立下不朽的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