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訥河

額爾古訥河

“額爾古訥河”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源流。長1,620公里(1,007哩,其中海拉爾河622公里)。在蒙古高原東北部邊境。源出大興安嶺西坡。上源在當地稱海拉爾河。西流到滿洲里附近折向東北,稱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河大部流經寬闊的谷地,河水清澈,含沙量少。洪水時期部分洪水倒灌入呼倫池。額爾古訥河在漠河以西的恩和哈達附近同石勒喀河匯合為黑龍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額爾古訥河
  • 又稱:額爾古納河
  • 俄語:Argun River
  • 全長:1620公里
  • 所屬省份:黑龍江
河流概述,地形特徵,自然環境,文獻記載,

河流概述

又稱:額爾古納河Argun River
歷史文獻地圖歷史文獻地圖
俄語作Argun。亦作O-erh-ku-na Ho或Ergun He。
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源流。長1,620公里(1,007哩,其中海拉爾河622公里)。在蒙古高原東北部邊境。源出大興安嶺西坡。上源在當地稱海拉爾河。西流到滿洲里附近折向東北,稱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河大部流經寬闊的谷地,河水清澈,含沙量少。洪水時期部分洪水倒灌入呼倫池。額爾古訥河在漠河以西的恩和哈達附近同石勒喀河匯合為黑龍江。
額爾古訥河是黑龍江的支流,上游是發源於蒙古克魯倫河,從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定至今,一直是中國俄羅斯的界河。主要支流有海拉爾河。以海拉爾河為源,全長1620公里。
在《舊唐書》中稱之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稱之為額爾古涅河,在《元史》中稱之為也里古納河,在《明史》中稱之為阿魯那么連,自清代開始稱之為額爾古訥河。
額爾古訥河 黑龍江的南源,清代稱“室建河”。位於原黑龍江省西部邊境,今為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中俄界河。額爾古納,蒙古語“以手遞物”之意。額爾古訥河上游稱海拉爾河,源出大興安嶺西側,西流至阿該巴圖山腳,折而北行始稱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河在黑龍江省漠河縣以西的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右旗的恩和哈達附近與石勒喀河匯合後始稱黑龍江。額爾古訥河全長約900公里,屬山區型河流,結冰期6個月。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確定以額爾古訥河為中俄兩國界河,右岸屬中國,左岸屬俄國。清末和中華民國時期,黑龍江省於額爾古訥河右岸先後設定吉拉林設治局和室韋縣、奇乾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殖民主義者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將室韋、奇乾一帶劃給偽滿新設之興安北分省。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屬呼倫貝爾自治地方政府,後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地形特徵

額爾古訥河上、下游流域地形差異很大,阿巴蓋堆至黑山頭草原丘陵區,地勢平坦,河谷開闊,多湖泊沼澤,水流分散,雜草、柳條叢生。自右岸根河,得爾布乾河、哈烏爾河流入後水量大增。自粗魯海圖至吉拉林河段河谷變得狹窄,河中沙洲島嶼較多,河水變深。自吉拉林以下,河水進入峽谷,河谷更窄,兩岸山地陡峭,河床穩定,水流平穩,河水寬約200——300米,水深在2.5米以上,可以通航,是良好的航道,且水能資源豐富。
額爾古訥河沿岸地區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魚類品種很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宜農、宜牧,是人類理想的天堂。

自然環境

這裡良好的自然環境,養育過許多古代少數民族,古代蒙古部落曾經在此遊牧、漁獵,並深為這片美麗的家園而自豪。後來,成吉思汗就把他的弟弟合拙—哈薩爾分封於此,至今,在黑山頭還有其王府遺蹟。
額爾古訥河全長970公里,比起世界上另外幾條大的母親河來,她還是個“小號”的母親。她的總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台灣那么大。沿途匯集了海拉爾河、根河等1800多條大小河流,有這么多河流,那草原能不好嗎?其水系還包括呼倫湖哈拉哈河烏爾遜河、克魯倫河(今屬蒙古國,其下游流入呼倫湖)等。

文獻記載

“額爾古納河”。《清史稿》卷五十七“地理志”云:“清初有索倫、達呼爾諸部,散居黑龍江內外額爾古訥河及精奇里江之地”。看來,額爾古納河確有稱“額爾古訥河”的,蘇金榮同志講的不錯。但問題是當時也有稱此河為“額爾古納河”的,並且比《清史稿》更權威。請看《清實錄》中的《聖祖實錄》卷一四三:“(康熙帝)遣官立碑於界。曰:大清國遣大臣與鄂羅斯國議定邊界之碑……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清實錄》的“影印說明”講:“清朝沿襲自唐代以來的舊制,上一代皇帝死後,由新繼位皇帝特命大臣開館纂修實錄。清代實錄館是一個臨時機構,開館後,從宮內調取上諭、朱批奏摺,從內閣調取起居注及其他原始檔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選編。因此,《清實錄》是經過整理編纂而成的清史原始史料,為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必須憑藉的重要文獻。”有《聖祖實錄》所載中俄邊界之碑的碑文為證,人教版中國歷史課本採用“額爾古納河”,而不用“額爾古訥河”,這能算錯嗎?既然當時也有稱“額爾古納河”的,與今名一樣,我們何必再用“額爾古訥河”並注個名,加重學生負擔呢? 再說“愛輝”城。愛暉城有兩座。一座愛琿城在黑龍江東岸,據說是明朝哈喇烏蘇衛故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清始設黑龍江將軍,以薩布素任之,曾暫駐於江東愛暉城。有清一代稱之為“舊愛琿城”。另一座愛琿城與舊愛琿城隔江相對,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軍修築的,有清一代稱之為“新愛琿城”。筆者有幸到過這兩座愛暉城。因為黑龍江將軍曾駐愛暉城,所以新舊愛揮城又都稱過“黑龍江城”。新舊愛暉城的名字在清代文獻中還以多種音近形異的漢字出現。茲列舉如下:
楊賓著的《柳邊紀略》云:“艾渾將軍所屬,東至海,西至你不楮(筆者註:尼布楚)俄羅斯界。”又云:“艾渾將軍即黑龍江將軍,此清初界也。”
《清史稿》卷五十七“地理志”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征羅剎(筆者註:俄羅斯),始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及副都統駐江東之愛渾城。”
印鸞章著的《清鑒》卷五云:康熙帝“以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治愛琿城。”
鹹豐九年(1859年)八月十七日,《軍機處為重申拒絕與俄會商烏蘇里分界並嚴駁其無理狡辯事致俄使照會》云:“所請由京派員往愛琿城會勘之處,礙難準行。相應照會貴大臣可也。”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奕訢為俄督不得經自派員前往黑龍江省城投送公文事致俄國照會》云:“本王大臣查去年在京所定條約第十一條內開,固畢爾那托爾行文,送交璦琿城副都統轉送黑龍江將軍,並無由貴國派員送到黑龍江省城之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