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自畫大樹

題自畫大樹

《題自畫大樹》是明末清初畫家、詩人項聖謨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題畫詩。詩的前兩句是對“大樹”的形象及其環境的描繪,比喻國破家亡,環境惡劣;後兩句寫畫中人的活動,意喻詩人面對當時的生活境遇,有不堪回首之感,但仍要隨時屈伸,繼續堅強生活下去。全詩感情深沉含蓄,但不艱深晦澀;語言平易明暢,卻流露出不屈的氣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自畫大樹
  • 創作年代:清初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項聖謨
  • 作品別名:題大樹風號圖、題風號大樹圖
  • 作品出處:《清詩三百首》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自畫大樹
風號大樹中天立1,日落西山四海孤2
短策且隨時旦暮3,不堪回首望菰蒲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風號(háo):狂風怒號。號,拖長聲音大聲叫喚。
2.四海孤:指天地四海無鄰侶。
3.短策:拐杖。
4.菰蒲(gū pú):一種水生植物,經秋即調,此用以反襯風中獨立的大樹。

白話譯文

狂風怒吼中,一棵大樹堅韌不拔地矗立著,在日薄西山的惡劣環境裡,孤立於天地四海。
樹下的那個策杖老者雖然隨著早暮的氣候變化,免不了要作隨時的屈伸,可是回首凌冬凋謝的水中菰蒲,卻又感到在不堪回首中理應堅強地生活下去。

創作背景

項聖謨是一個很有民族氣節的畫家,入清以後,他用不少繪畫作品表現對明朝的懷念,對異族統治者的憤恨和不合作,《秋山紅樹圖》《天寒有鶴守梅花圖卷》《大樹風號圖》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題自畫大樹》此詩即是題寫在《大樹風號圖》的右上角,詩與畫作於清初,未署年月,根據作者另一《山水冊》中,畫有同一題材、同一構圖、同一題詩的“大樹圖”來判斷,大約作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前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首題畫的絕句,是詩人托物喻志,表現高潔情操的代表作。
詩的前兩句是對“大樹”的形象及其環境的描繪。首句描寫大樹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風號大樹中天立”,在狂風怒號中,大樹中天而立,任憑狂風呼嘯,仍就巋然不動。次句描繪環境、交代背景,“日薄西山四海孤”,這是日暮時分,夕陽西下,暮色蒼茫。這見出環境的險惡,處境的孤危,更見出大樹的強勁、兀傲。環境與大樹成反襯關係,風之“號”更顯出大樹“立”的強度,“四海孤”更顯出大樹的挺拔,不同尋常。這兩句既是寫樹,也是在寫人。“風號”是比喻清兵入主中原,明朝滅亡,環境相當險惡。“日薄西山”象徵江河日下的明朝的命運,當時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存在著一些南明小朝廷,但國運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詩人表明要像大樹一樣獨立中天,仍然要不屈不撓,獨立自主,保持自己高尚的民族氣節。
後兩句寫畫中人的活動。“短策且隨時旦暮”,寫畫上大樹下扶杖獨行的老人,這老人即作者自身的寫照,他面對當時惡劣的生活境遇,表示要隨意而安,繼續頑強地生活下去。這是用老人從正面襯托大樹。末句“不堪回首望菰蒲”,“不堪回首”即訴說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給詩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極大痛苦。“菰蒲”這裡是比喻那些意志薄弱,屈膝仕清的人,這是以軟弱的矮小的水草從反面來襯托在狂風中傲然挺立的大樹。這末句的感慨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當時的遺民中,不少是此種心境,雖然消沉了一點,缺少那種抗爭的力量,但處於污泥而作不染之想,這樣的操守,對於一個封建士大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此詩既形象地描述了畫境,又寓有深意,表達自己在惡劣環境中獨立不屈的情懷,感情深沉含蓄,卻不艱深晦澀;語言平易明暢,卻流露出不屈的氣慨。

名家點評

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教授姜光斗:詩和畫,寄寓著作者處於改朝換代之際的獨特的悲憤心情。隱喻國破家亡(其家慘遭清兵劫掠,全家離鄉遠逃,文物喪失殆盡),環境極其惡劣;對於晚明殘敗黑暗的政局,雖令人不堪回首,但仍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準備隨時屈伸,繼續堅強地生活下去。詩畫中的大樹、狂風、斜日、西山、四海、短策、旦暮、菰蒲均有雙關義,並且在詩畫中組成了一個渾然統一的整體,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詩畫藝術水平。因為這首詩典型地表現了身處逆境的知識分子的頑強不屈意志,所以魯迅先生曾於1934年、1935年兩次寫成條幅贈人,可見魯迅先生對於這首詩的酷愛。(《歷代題詠書畫詩鑑賞大觀》)
東南大學教授、美學家孔壽山:此詩歌頌不懼狂風而中天挺立的大樹。儘管日暮西風,樹葉凋零殆盡,但它仍然挺拔於狂風怒號之中,不像水邊菰蒲那樣,經不起冬天的考驗而凋萎。顯然以大樹自喻,抒寫出明亡入清而不屈的性格,並對變節降清之士加以蔑視。所謂“菰蒲”,即指那些如錢謙益降清的一流軟骨頭,與“大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首題畫詩以比興的手法,表明作者堅貞不屈的心志,可謂愛國畫家。(《中國題畫詩大觀》)
原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湯華泉:這大樹的形象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筆下所寫的:“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古柏行》)作者作畫題詩時也很可能受到杜甫詩意的感發。杜甫是借古柏寄託孤臣烈士的心志,這裡的寓意當同,試想那些在清廷暴虐統治下、堅持鬥爭的志士仁人不就像這樣的大樹嗎……項聖謨的這首詩在概括特定時代、特定人物精神上,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元明清名詩鑑賞》)

作者簡介

項聖謨(1597—1658年),明末清初畫家、詩人。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浙江嘉興人。祖父項墨林。項聖謨自幼精研古代書畫名作,早學文徵明,後追宋人用筆之嚴謹,兼取元人韻致。亦精書法,善賦詩。其書法端莊嚴謹,峻拔出脫。其詩多為題畫詩,文辭警策凝重,格調悲壯慨然。後人評論他詩畫作品構成的完整境界,認為媲美於“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王維。有《朗雲堂集》《清河草堂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