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題目看,此詩是妻子題寫在書信末尾,附寄給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愛情詩。詩中只敘事、寫景,不復及情,而處處含情,一切景語皆情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書後寄行人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鮑令暉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
砧杵夜不發,高門晝常關。
帳中流熠耀,庭前華紫蘭。
物枯識節異,鴻來知客寒。
游用暮冬盡,除春待君還。
注釋
自:自從。
君:君子。夫君。
之:的。
出:出行。
矣yǐ:古代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與“了”相同。
臨軒:在窗前。軒,窗檻。門、窗、樓板或欄桿。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解顏:解放(放鬆)顏容。指開顏歡笑。
砧杵zhēn chǔ:亦作“碪杵”。指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
夜:夕夜。
不發:不發出聲音。
高門:高大的宅門。
晝:白晝。白天。
恆:永恆,總。
關:關閉。
帷中:帷幔之中。
流:流淌。流動。閃動。
熠yì耀:光彩閃耀。燐火,鬼火。熠,光耀,鮮明。
庭前:庭院之前。
華:花。開花。榮華。
紫蘭:學名白芨。又稱朱蘭、紫蕙。藥用於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花有紫紅、白、藍、黃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內觀賞,亦可點綴於較為蔭蔽的花徑或庭院一角。
物枯:萬物枯萎。
識:識得。懂得。知曉。
節異:節氣不同。
鴻歸:鴻雁歸來。
知:知曉。懂得。
客寒:客人或旅客寒冷。
游取:遊玩著。遊歷取得。取,助詞,表示動態,相當於“得”“著”。
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階段,即3月左右,此時雨水較多。
盡:窮盡,完畢。
餘思:餘思。剩餘或多餘的思念。
待君還:等待君子或夫君歸還。
作品賞析
“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思婦寄書給丈夫說:自從你離家之後,我臨窗祈盼,總是看不到你,因此總是愁眉苦臉,不曾展顏一笑。《列子》書中記載:“列子師老商氏,五年之後,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也。”這裡是說妻子見不到丈夫,就緊鎖雙眉,苦不堪言。“砧杵夜不發,高門晝常關。”砧杵是搗衣的工具,砧是墊石,杵是槌棒,如今我國南方農村洗衣服,還常常把浸泡過的衣服放在臨水的砧上用槌棒敲擊以便滌除污濁。這種敲擊,往往發出較大的聲音,而且傳得很遠,因此常常被詩人熔鑄成聽覺意象,結合不同的情景而構成不同的意境。此詩是說丈夫不在家,妻子不願接觸外界的人,非但白天“門雖設而常關”,夜間連搗衣都不進行了,以免發出聲來,傳到外面,讓不正經的人聽了,聞其聲而想見其一人獨居的情景,以至發生想入非非的事情。
“帳中流熠耀,庭前華紫蘭”,這都是深秋的景象,是為下二句作鋪墊的,觸景生情,或觸物懷人,都歸結到“物枯識節異,鴻來知客寒。”熠耀,螢光,借代為螢。螢火蟲飛入了帳帷,說明天涼了、秋深了。華紫蘭,華是開花,紫蘭是秋蘭。紫莖蘭開出了白色的花,也是晚秋之景。從以上兩種景況,詩人感覺到了“物枯”,即物象的衰萎和枯竭,又從此中看到了時序和節候變易的標誌。更進一步得到證實是的,鴻雁從北方飛回南方來了,由此可知自己的心上人在北方已經受到寒冷的侵襲。以上四句,由眼前之景寫到時序的變化,進而又推斷行人居北地,定然已經感到寒冷,真是體貼入微。
“游用暮冬盡,除春待君還。”《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說:“用,以也。”除,易也,即除夕之除;除春,冬去春來,季節由殘冬變易為新春。本詩末二句是說,夫君您奔走在外,與人往來俯仰,直到暮冬盡了還不能回來,那么,冬去春來,我等著您回家!思念、期盼,一盼再盼,一等再等,希望團聚的日子,現在又不得不後移了,真可謂秋水伊人、望眼欲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