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春綺遺像

題春綺遺像

《題春綺遺像》是陳衡恪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純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詩中的傑作。全篇字字血淚,師曾可謂深於情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春綺遺像
  • 創作年代:1914年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陳衡恪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春綺遺像
人亡有此忽驚喜1兀兀對之呼不起2
嗟余隻影系人間3, 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兩相見, 一雙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時懸我睛4, 朝朝伴我摩書史5
漆棺幽閟是何物6? 心藏形貌差堪擬7
去年歡笑已成塵, 今日夢魂生淚泚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此:指遺像
  2. 兀兀(wù wù):用心的樣子。對之:看著它。
  3. 嗟余:感嘆餘生。隻影:孤零零的一個人。
  4. 懸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處僅用其字面,懸掛我的眼睛。
  5. 摩書史:研究書畫史書。
  6. 漆棺幽閟(bì):緊緊關閉的漆黑棺材。
  7. 差:差不多。堪:可以。擬:相似。
  8. 淚泚(cǐ):流下清淚。

白話譯文

人雖已故發現有遺像突然感到驚喜,用心的看著遺像終日相呼而不得一應。
感嘆孤零零的一個人在這世上,為什麼一起活著卻不一起死呢?
一起死了還能夠在地下相見,我們的白骨一起埋在荒山中。
等到投胎出生時懸掛著我的 眼睛,看著你每天陪伴著我研究書畫史書。
緊緊關閉的漆黑棺材是什麼?心裏面你的聲容相貌跟實際的的差不多啊。
上一次的高興早已是很久以前,夢魂中偶念舊事,亦不禁流下清淚。

創作背景

陳衡恪的繼室汪春綺,工刺繡,能詩詞,畫梅有逸致。夫妻感情極深,後來病歿北京。陳衡恪為了悼念亡妻所作,全詩純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詩中的傑作。

作品鑑賞

此詩是陳師曾為繼室汪春綺所作,全詩純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詩中的傑作。前二句,人雖已故,猶有遺像在焉,猶可朝夕相對,這是一喜,然終日相呼而不得一應,翻成悲愴。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於世,“如何同生不同死”,問得痴絕。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頂真格,句法密不透風,然則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見,惟留一雙白骨沒於荒山而已。六句間感情大開大闔,令人動容。後六句宕開一筆,極寫夫妻感情之深。懸睛,本用伍子胥典,此處僅用其字面。伊人雖逝,音容笑貌宛在,而夢魂中偶念舊事,亦不禁流下清淚。全篇字字血淚,師曾可謂深於情者。

作者簡介

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於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寧鎮桃里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家、全才藝術家。
幼慧,6歲即自學繪畫;10歲能作詩文。19歲從周大烈學文學,從范鎮霖學漢隸、魏碑,從范肯堂學行書。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後入高等師範攻讀博物學。宣統二年歸國後,先後在江蘇南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任教員;民國3年(1914)赴京任教育部編審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及女子師範博物教員,5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科國畫教員,8年任北京美術學校及美術專門學校國畫教授。藝博功深。繪畫、篆刻、詩文、書法兼長。曾得吳昌碩親授。其山水畫參合沈周、石濤筆法,喜作園林小景。寫意花果取法陳道復徐渭等人。聚諸家之長而別具新格,富創造性。常以“虛實相生”手法,大膽省略,以空襯實,畫意深遠開曠。且常與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別有風格。對文人畫極為重視,曾澤日本大村西崖所著《文人畫之復興》,自撰《文人畫之價值》。歸結文人畫有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要素。每以詩文狀所畫之意蘊,褒貶鮮明,意氣昂揚。如所畫敗荷枯葦和—枝挺立的蓮蓬,題以“曉荷枯葦戰秋風”。把本來易引人悲觀失意之景,轉為昂揚向上的剛強氣概。又對《犬》畫題詩云:“不信而今無孟堂,吠聲吠影技偏長;頸鈴儼若印懸肘,恃寵驕人兩眼方”。對雞鳴狗盜、仗勢欺人之徒罵得痛快淋漓。其風俗人物畫被稱為中國最早期的現代漫畫。多描繪勞苦大眾生活,或揭露黑暗社會的現實。如《牆有耳》一畫,以茶館為背景,廳內正面赫現“閒談莫論國事”幾個大字;廳外牆邊有入耳貼牆壁,探聽廳內飲茶者的言談,深刻諷刺了當時軍閥統治鎮壓輿論的用心。他主張“以國畫為主體,匯通西法,發展國畫”。並極重視向國內外舉辦畫展,以宣傳中國畫,繁榮國畫藝術。民國11年,師曾應日本畫家渡邊晨畝之邀,赴日本舉行畫展,其畫被爭購一空。同時,還首次對外推薦展出齊白石之《杏花》,深受海外藝林讚賞。他的篆刻導源於缶翁。且於漢銅、鼎彝、磚瓦、陶文、泉布等博征廣求。其章法古拙樸厚,刀法平實穩健,姚華先生譽為近代印人之最者。書法極得魯迅推崇,早在宣統元年(1909),即為魯迅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及《會稽郡故書雜集》題寫封面,還多次為魯迅篆刻“俟堂”、“會稽周氏”等印章。魯迅極為珍視。魯迅編印《北平箋譜》時,曾選入陳衡恪所作多幅,並在序中給予極高評價。文壇名宿喬大壯,對陳衡恪的治印有“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之譽。
民國12年夏,因母喪而至染傷寒,於8月7日病逝,年僅48歲。其墓1956年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單位。陳衡恪死後,北京文藝界人士在江西會館舉行追悼會並展覽其遺作。許多文藝界名人在會上發表沉痛演說,梁啓超喻陳衡恪之死為“中國文化界之大地震”;評價陳衡恪是“現代美術界具有藝術天才、高尚人格、不朽價值的第一人。”陳衡恪遺著有《槐堂詩鈔》、《染倉室印存》、《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研究》、《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繪畫源於實用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