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友人聽雨舟》是明末清初詩人馮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半寫畫面,讚頌隱士生活。後半宕開,由水到陸,由舟到屋,產生聯想,既然平地也有風波,還不如舟中安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身為遺民之恨以及對明王朝久已覆滅的慨嘆。全詩聯想合理,轉折自然,情韻頗佳,極力表現了詩人深沉的亡國之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友人聽雨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馮班
- 作品出處:《鈍吟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友人聽雨舟1
篷窗2偏稱3掛魚蓑4,荻葉5聲中愛雨過。
莫道陸居原是屋,如今平地有風波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聽雨舟:詩人的友人所作的一幅畫,畫面為人坐舟中聽雨。
2、篷窗:船篷的窗戶。
3、偏稱(chèn):適合。
4、魚蓑:漁網。一作雨蓑。
5、荻(dí):生長在水邊的一種草本植物,狀如蘆葦,可編織席箔。
6、平地有風波:暗喻明朝滅亡後清軍殘酷殺害無辜百姓的黑暗現實。
白話譯文
畫中船艙窗旁,正好晾掛著蓑衣。船上漁翁,想必是片刻前披著蓑衣、聽著雨打蘆葦聲、瀟灑地迎來了雨過天晴。
別再說您這畫室是在陸地上,就在這陸地上的屋裡,你畫的船卻讓我覺得像正在風波里搖盪。
創作背景
馮班為明末秀才,入清不仕,有一定的民族氣節。據詩來看,舟中人是有聽雨情趣的文人雅士,而非一般的漁人,“獲葉聽雨”的舟中人有著和詩人一樣徜徉自在的心境,詩人因此對友人畫作“聽雨舟”的十分偏愛,加之對明亡的痛惜心情,乃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二句,字字寫畫,處處含情。“篷窗偏稱掛魚蓑,荻葉聲中愛雨過。”首句中“偏稱”二字,值得體味,小舟之簡陋,原在意料之中,然因其主人的偏愛,反有甚得其所的感覺。次句緊扣“聽雨”,並以一“愛”字,突出詩人彼時彼境的心緒,雨打荻葉,嘀嘀嗒嗒,煙霧蒼茫,蕭瑟淒清,然而即便如此,詩人依然自我陶醉。這樣的心緒,實際上是對於已亡明代的一種追戀。在他看來,晚明固然是衰微的,但無論如何,那江山還是屬於“自己”的,因此,他的這種追戀,就不僅僅是個人殘夢的收拾,而是包含了一定的愛國感情,這樣一來,友人《聽雨舟》這一幅畫,亦因為馮班的題詩而增加了許多內涵。
三、四句寫詩人仿佛身在舟中,並借題引出時局動盪。“莫道陸居原是屋,如今平地有風波。”“陸居”較之蜷曲於小舟之中,當然要舒適得多,深院敞屋,風雨不動,更非雨中小舟所能比擬,然對於這一切,詩人並不動心。 “如今平地有風波”一句,甚為深刻,把明末清初那種風雲突變的情勢概括殆盡。詩讀到這裡,讀者才又了解到,馮班之安於“小舟”,原來還出於對動亂時局的一種畏懼。他躲在這個避風港里,雖然出於遠禍全身的考慮,但多少也是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就此點而論,便足以稱道了。
這首題畫詩的後兩句可視為詩人的心聲。讀馮班的題畫詩,不僅能讓人感受到那畫中令人神往的詩意境界,而且還真切體會到詩人國破家亡之感。這正是此詩脫離其所題畫作後,仍為後人所傳誦的魅力所在。
名家點評
原洛陽師範學院院長葉鵬《詩境徜徉錄》:拋開政治背景,就常情常理而論,這首詩倒提出了一個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的生活哲理。舟中飄泊的生涯不一定就不安定,陸上定居也難免風波迭起。凡事不要絕對化,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方能免遭風波,或少遭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