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半山寺壁二首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王文公文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半山寺⑴壁二首
其一
我行天即雨,我止雨還住。
雨豈為我行,邂逅⑵與相遇。
雨豈為我行,邂逅⑵與相遇。
其二
寒時暖處坐,熱時涼處行。
眾生⑶不異佛,佛即是眾生。
眾生⑶不異佛,佛即是眾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半山寺:據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原為王安石罷相後在建康的故居。此地距城東門七里,距蔣山亦七里。正巧為半道,故曰“半山”。
⑵邂逅:不期而遇、偶然。
⑶眾生:佛教指人和一切動物。
白話譯文
其一
我要出門,就下雨了,我停止了,雨也跟著停了。
雨豈會因為我而下,這都不過是偶然相遇罷了。
其二
天寒時自動坐於暖處,暑熱時自動走向涼處。
世間萬物與佛並無本質差別,佛就是世間萬物。
創作背景
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患重病,神宗派國醫前來診治,既愈,王安石請舍宅為寺,神宗賜額為“報寧寺”。詩題既曰“半山寺”,可見是舍宅為寺之後的作品,時距王安石逝世不足二年。王安石對佛學很有研究,但他不迷信,有時還與佛教宣傳唱反調,這兩首題壁詩就是例證。題壁詩即興而作,書於牆壁上,帶有打油詩的戲言性質。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佛門講究緣分,以為今日的一切機遇,皆由以往的因緣所致,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第一首即針對此而作。寫出門遇雨,我行雨下,我止雨停,從現象看,好像“我”與“雨”真的有緣分。所以第三句提出了大家想提的問題:“雨豈為我行?”最後一句作了否定的答覆:“邂逅與相遇”不過是偶然相遇罷了,並非有必然的緣分。簡簡單單二十字,破除了一個唯心論的說法。
第二首寫對佛的看法。佛門把佛說成超凡絕世,“眾聖中尊”。王安石卻持異議,他認為佛不過能掌握和順應客觀規律罷了。平凡的“眾生”同樣能掌握順應,例如,天寒時自動坐於暖處,暑熱時自動走向涼處。他由此得出結論:“眾生”與“佛”並無本質差別,“眾生不異佛,佛即是眾生”。這一生動的論證,打破了對佛盲目崇拜的迷信觀點,宣傳了平等思想,對提高人們的覺悟,起到積極作用。
這兩首詩語言幽默,含意卻很嚴肅。
名家點評
收藏品雜項評鑑專家秦克《王荊公詩注補箋》:“甚善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