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層(生物學概念)

顆粒層(生物學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棘細胞層的淺層,由2~3層細胞組成。其細胞排列與皮膚表面平行,細胞呈梭形,核為橢圓形,位於中央,染色較淺,是開始退化的表現。細胞質周邊密布著張力原纖維束,膜被顆粒增多,其內含有磷脂類,粘多糖等。隨著顆粒層細胞不斷向淺層推移角化的過程,粘多糖、磷脂類等內容物不斷從膜被顆粒排出,進入細胞間隙,形成細胞間質的一部分,使表層細胞間的結合力更牢固,並能阻止外物侵入。在細胞核周圍有很明顯的透明角質顆粒,折光性強,H、E染色為深紫藍色,顯強嗜鹼性。在電鏡下觀察,透明膠質顆粒是無膜包裹的高密度的蛋白質團塊或大小形狀不等的顆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顆粒層
  • 外文名:stratum granulosum
  • 位於:棘細胞層的淺層
  • 組成:2—3層細胞
顆粒層對皮膚再生的作用,

顆粒層對皮膚再生的作用

正常時皮膚的再生主要表現在表皮的更新。皮膚垂直切片中所見表皮各層細胞的形態特點,是表皮更新過程的反映。基底層細胞有絲分裂活躍。一部分新生的細胞開始分化,在向淺層移動的同時漸合成角蛋白。細胞經歷棘細胞、顆粒層細胞和透明層細胞的變化,移入角化層並漸脫落。基底層細胞的有絲分裂和角化層細胞脫落平衡,以保持表皮的正常結構。身體各部表皮更新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約為20~30天。
皮膚損傷後的再生因損傷的程度有相當大的差別。皮膚切傷,先發生出血和傷面薄層組織壞死。以後傷口周圍的表皮細胞變大,移到凝血的下面覆蓋真皮。再後上皮細胞層次增多並開始角化。真皮的反應,首先是創傷局部出現許多白細胞和巨噬細胞,清除細菌和壞死組織。以後成纖維細胞增多並活躍,修補缺損的結締組織,並有新生的毛細血管長入。如表皮和結締組織缺損較多,先是結締組織和血管生長,修補缺損,然後誘導表皮生長。傷口周圍的表皮和傷面存留的毛囊和汗腺都能再生表皮。新生的表皮逐漸鋪展,覆蓋傷面。再後表皮細胞層數增多並角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