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刮痧法

頸椎病刮痧法

頸椎病刮痧法是一種針對頸椎病患者刮其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崑崙穴的治療方法,屬於中老年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椎病刮痧法
  •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
  • 復發性:的中老年疾病
  • 表現:退行性變化
簡介,病型診斷,刮痧療法,注意事項,

簡介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中老年疾病,表現為在生理退行性變化過程中,因某些創傷及勞損因素,使頸椎逐漸發生一系列解剖病理變化,從而引起頸神經根椎體周圍軟組織、頸脊髓受刺激或壓迫,出現以頸項、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等症狀。
頸椎病刮痧法

病型診斷

(1)頸型頸椎病:頸項疼痛常常是其首發症狀。時輕時重,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多由於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受寒或體力活動時頸部突然扭轉而誘發,呈持續性酸痛或鑽痛,頭部活動時加重,可向肩背部及頭後上肢擴散,疼痛伴有頸部僵硬感,轉動時頸部可發生響聲。檢查頸部有明顯的壓痛,無神經功能障礙表現,x線檢查常顯示彎曲度改變。
(2)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脊椎病主要發於中、老年人,發生率僅次於頸型。主要是頸椎、椎間孔、鄰近組織粘連,關節錯位等病變使神經受壓刺激所致,其中以頸5、頸6、頸7神經受累多見。其症狀是受累一側單根或幾根神經根由頸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電擊樣放射,常為鑽痛或刀割樣痛,多數還可表現患側上肢沉重無力、麻木等,病程較長者可發生肌肉萎縮,咳嗽、打噴嚏、頭頸過伸或過屈等活動誘發加劇。檢查患者頸項強硬,活動受限,頸生理前凸變小,頸部有多處壓痛點,最有診斷意義的是相應頸椎兩側有放射性壓痛。壓頭試驗、上舉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常為陽性,X線檢查示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椎問隙變窄,鉤椎關節骨刺,椎間孔縮小,少數有椎體或關節脫位等改變。本病臨床分為風寒阻絡與氣血瘀滯2型。

刮痧療法

風寒阻絡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無汗,舌淡苔白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崑崙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崑崙穴。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最後刮足部外側崑崙穴,重刮,30次,出痧為度。
氣血瘀滯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悶心悸,舌質黯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崑崙、血海、膈俞、三陰交。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笫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3)刮拭順序  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後刮下肢的血海、崑崙、三陰交。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後刮足部外側崑崙穴和下肢內側三陰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為度。

注意事項

1、明確疾病診斷,制定刮痧治療方案
2、疲勞者需休息一會後,再進行刮痧。
3、刮痧過程中要消耗水分,所以在刮痧治療前可先飲一杯水
4、刮痧體位既要使患者舒適,又便於操作者操作
5、充分暴露操作部位,並做好皮膚清潔工作
6、備好刮痧用具,要注意消毒工作,最好一人一板,如無條件,每刮一人必須將刮痧板清洗乾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