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道營子鄉

頭道營子鄉

頭道營子鄉(Toudaoyingz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葫蘆島建昌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總面積為56平方千米。1956年並區建鄉,由原來的區村制改為區鄉制。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撤鄉併入喇嘛洞人民公社轄。1971年春成立頭道營子公社,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頭道營子鄉。下轄7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頭道營子鄉
  • 外文名稱:(Toudaoyingzi)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遼寧省葫蘆島建昌縣
  • 面積:56平方千米
政區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條件,經濟概況,

政區沿革

公元1738年清乾隆3年屬直隸省承德州塔子溝廳轄,
公元1778年乾隆43年屬直隸省承德府建昌縣(治所今凌源鎮)盤嶺鄉新開嶺牌轄。
1635年頭道營子鄉系清天聰9年蒙古人來此定居後,因是喀喇沁左旗西部蒙漢交界的第一個營子,故得名。
公元1931年民國20年屬熱河省凌南縣第二區(要路溝)轄,在此地置頭道營子、後獅溝牌。
1933年淪為日委統治區,此時屬熱河省凌南縣第二區(要路溝)轄,在此置頭道營子甲。
公元1940年偽康德7年後屬喀喇沁左旗轄,東境歸屬大新開嶺村,西境歸屬要路溝村。
1945年,“九、三”光復後不久,此地被國民黨保全隊盤踞。1946年9月得到了徹底解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以後,各級相繼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權。此時此地屬建昌縣第二區(鹼廠)轄,在此置頭道營子、坎守杖子行政村。此地的水泉溝、後獅溝行政村屬第六區(新開嶺)所轄。
1956年並區建鄉,由原來的區村制改為區鄉制。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撤鄉併入喇嘛洞人民公社轄。
1971年春成立頭道營子公社,
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頭道營子鄉。

地理位置

頭道營子鄉地處東經119°26′,北緯40°45′至40°48′,與縣人民政府駐地直線距離35公里,位於大凌河上游兩岸,東與新開嶺鄉接壤,西與要路溝鄉毗鄰,南與河北省交界,北與西鹼廠鄉相連。總面積為56平方千米。
頭道營子鄉

行政區劃

2003年依據《葫蘆島市調整村級規模實施方案》,將十八坦村與碾子溝村合併,村名為碾溝村,務本杖子村與水泉溝合併,村名為水泉子溝村。西溝村與後獅子溝村合併,村名為後獅溝村。頭道營子鄉現共轄7個行政村:頭道營子村、坎守杖子村、碾溝村、水泉子溝村、陳家店村、後獅溝村、三門店村。共有56個村民組。

自然條件

頭道營子鄉地處大凌河上游兩岸,屬丘陵地帶,群山環抱、土地肥沃,境內有蓄水能力達500萬立方米的山灣子水庫一座。
頭道營子鄉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是風大雨少,十年九旱氣候乾燥,旱災發生率高;夏季炎熱雨量集中,易發生雹災;秋季雨量較少,常有風災威脅;冬季嚴寒乾燥多風。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160天。
頭道營子鄉自然資源較豐富。境內主要河流為大凌河。山林植被條件較好,經濟林面積34000畝,有山杏、大扁杏、榛子、核桃、栗子等多種野生植被。

經濟概況

為了讓農民認識到發展設施農業的好處,鄉里組織農民到棚菜產區參觀學習,對扣棚戶給予資金和政策幫扶。為了讓農民掌握棚菜生產技術,鄉里舉辦棚菜生產培訓班,聘請農業專家為農民輔導並發放科技書籍、技術資料。棚菜基地不斷擴大,農民扣棚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鄉里把著力點放在技術上,引進了高科技的品種,在配套上較早實行了自動微噴技術。如今,全鄉冷棚1200棟、占地1500畝,暖棚1090棟、占地2500畝,基本實現了戶均一畝棚的目標。僅棚菜產業一項,全鄉農民年人均增收1200元。從2004年起,頭道營子鄉就提出了封山禁牧造林綠化的目標,並在全鄉掀起了造林綠化熱潮。新立屯村在這一政策鼓勵下向荒山要效益,幾年後萬畝荒山變成了杏林。新立屯山多地少,以前,村里人大多靠外出打工為生。以前有10多戶飼養大戶,每家都養了五六十隻羊,全部散養。要綠化荒山,發展果業,飼養業就要管起來,實行圈養。為此,村幹部挨戶做工作,飼養大戶忍痛把牛羊賣了,支持村里發展果業。隨後,本著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發動村民上山挖坑種山杏,還統一解決了山杏苗木問題。一時間,男女老少齊上山,萬畝荒山變成了杏林。這個村還組織村民利用溝壕地邊的野山棗資源,嫁接大棗。現在,全村不僅溝壕地邊全部嫁接了棗樹,山上也嫁接了棗樹,建成遼西第一示範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