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圓鰺(學名: Decapterus lajang),為鰺科,是一種常見魚種,體細長圓形,微側扁。下頜稍突於上頜。上頜末端呈截形;延伸至鼻眼間之下方。脂性眼瞼發達,僅於瞳孔中部留下一細長縫。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無齒,僅舌面中央近後端基部有一細長齒帶。成魚時,鰓蓋膜後緣具鋸齒狀。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37-38。背前鱗延伸至瞳孔前緣之上方。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12-13鰭條之下方;棱鱗僅存直走部之後半部。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新月形,後方具一離鰭;胸鰭短,末端僅延伸至第一背鰭下方。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背鰭前方鰭條稍暗;尾鰭黃綠色;余鰭淡色至白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暖水域,以浮游性無脊椎動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鱗圓鰺
- 拉丁學名: Decapterus lajang
- 別稱:頜圓鰺、紅赤尾、拉洋圓鰺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科:鰺科
- 分布區域:世界的暖水域,亞熱帶,45°N - 35°S,180°W - 180°E
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Ⅷ,Ⅰ-35,1;臀鰭Ⅱ,Ⅰ-30,1;胸鰭21;腹鰭1-5;尾鰭17,側線上有普通鱗約84和稜鱗33。 體呈長圓形,稍側扁;體長為體高4.9倍,為頭長4.2倍。頭側扁,稍呈尖錐形,其長大於體高。頭長為吻長3.3倍,為眼徑4.0倍。吻長於眼徑。眼中等大,高位。脂眼瞼發達,前後均達眼中部,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縫。 口大,傾斜,口裂與眼中部在同一水平線上。前頜骨能伸縮,上頜後端鈍圓,達眼前緣之下方。上頜無牙,下頜一列細牙,犁骨牙群箭頭形,齶骨和舌面均有一細牙帶。鰓孔大。鰓蓋條7。鰓耙12+36。有假鰓。肩帶下角有一凹陷。 頰、鰓蓋上緣、頭頂部、胸部和身體均被小圓鱗。第二背鰭和臀鰭有一低的鱗鞘。側線前部稍彎曲,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12~13鰭條之下方。側線土有普通鱗84個(當中65個茌彎曲部上,19個在直線部上)和稜鱗33個。稜鱗存在於直線部的後大半部上,始於第二背鰭22~23鰭條之下方,形狀不很明顯。 第一背鰭有8鰭棘,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有1鰭棘,35鰭條。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有1鰭棘,30鰭條,前方有2粗強棘。第二背鱔與臀鰭的後方各有-小鰭。胸鰭略等於除吻之頭長。腹鰭短於1/2頭長。尾鰭叉形。 背部深藍色,腹部銀色,鰓蓋後上角有一顯著黑色小斑。第二背鰭前部上頂無白斑。
棲所生態
經常聚集成群巡遊於開放水域。有時遊動於表層,但大部分時間棲息於水深40-200米處.以浮游性無脊椎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