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人文知識選讀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人文情懷既是人們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又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潤滑劑。本書專為各級領導幹部而編寫,通過梳理中外人文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為廣大領導幹部提高人文素養。陶冶人文情操,提供了一套比較系統的人文知識分類閱讀文獻。思想性、經典性、可讀性是我們的編選宗旨。本書精選了近80篇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其中大多是具有重要人文歷史價值的名家名篇,也適當補充了一些針對相關領域前沿問題的概括性、解讀性文獻。這一人文閱讀之旅,旨在展示世界各民族人文精神的成長過程及其當代發展動態。了解人文精神探索的艱辛與坎坷。領略其宣示的理想和價值,將豐富我們的思想庫存,提升我們的執政理念。

基本介紹

  • 書名:領導幹部人文知識選讀
  •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頁數:470頁
  • 開本:16, 16開
  • 品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作者:丁東紅
  •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531293, 75035312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的80餘篇古今中外佳作,其編選宗旨是集思想性、經典性、可讀性於一體。其中大多是具有重要人文歷史價值的名家名篇,也適當補充了一些針對相關領域前沿問題的概括性、解讀性文獻。這些文章在學術理論上的確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對於領導幹部來說,這又只能算是了解人文思想全貌的入門讀物。其展示了世界各民族人文精神成長過程及其當代發展動態的人文閱讀之旅,能夠伴隨領導幹部的心路歷程,有助於提高領導的理論修養、道德素質和政策水平。

作者簡介

丁東紅,女,1948年11月出生。中央黨校哲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對外培訓中心主任,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世界哲學》雜誌編委。曾赴聯邦德國、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進修及合作研究。主要學術成果:著作《人之解讀一現代西方人本哲學研究》、《當代西方哲學評介》、《組織行為學概論》、《發展哲學論綱》、《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譯著《國外康德哲學新論》、《維根斯坦:哲學評論》、《社會民主與未來》、《批評的西方哲學史》;主編《西方智慧經典文庫》、《世界哲學名著博覽》、《現代西方哲學辭典》。

圖書目錄

一、政治與國家
論國家的成因、產生和定義
政黨所扮演的角色
論政府與人民之許可權
論社會公約
論公民的不服從
英格蘭政制
公共行政的首要原理喬
以政治為業
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
二、公權與法治
論立法權的範圍
論法官應當獨立
論財產權與憲政
民主理想的破滅
自然正義與法律正義
論法律
論法律的形上學基礎
平等自由公平信用——一加入“WTO”後
我國的民法原則
三、民主與自由
自由、理性和傳統
兩種自由概念
以自由看待發展
自由與傳統
自由箴言
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
宗教寬容宣言
自由之邦的傳統
自由與民主政治
民主與妥協
民主的心理條件
四、人道主義與人權
作為一種全球性人的哲學的人道主義
世俗人道主義宣言
希波克拉底誓言
感恩與善待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世界人權宣言
作為最低限度標準的人權
燈下漫筆
我有一個夢想
五、個人與社會
人是目的
人的尊嚴
國民人格之培養
個性與責任
社會和個人
論公德
社會合作的起源
親證自我
生命的最高倫理
六、文明與衝突
論文明的涵義
文明的基本結構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對各個文明的考察
中、西、印文化之比較
文化的中與西
文明的衝突
文化的多樣性、衝突與多元共存
文化的衝突與共融
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
全球倫理的原則
七、科學與科學精神
科學的歷史經驗一
我們的宇宙圖像
物理的挑戰
從近代科學的傳入看中國科技發展前景
科學精神的要素和內涵
探索科學精神的人文底蘊
弘揚科學精神
自由和科學
科學的發展必須允許自由探討
八、知識分子與社會責任
知識分子之探本溯源
18世紀倫敦的咖啡館
267號牢房
可愛的中國
論學者的使命
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角色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再論問題與主義
對權勢說真話
賣真貨

文摘

書摘
政治與國家
伴隨著日益深入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的全面進
步已經提上日程。如何認識和處理政治與國家的關係、公共行政與政治發展
的關係,政府與公民的關係、法治與德治的關係,是每一個領導幹部必須面
對和思考的問題。
政治與國家的起源及鵠的
政治和國家都是古老的社會現象,在人類早期的社會生活中就普遍存在
。凡是存在多樣化利益群體的地方和人們需要做出集體行動的時候,就會產
生形形色色的政治活動和國家形式。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論國家的成因、產生和定義》一文中的觀點,在近
代以來西方政治國家學說中極具代表性。這一觀點認為,古往今來的人們為
了獲得和平的生活,抵禦外來侵略並制止相互侵害,便通過協定訂立信約,
把大家所有的權力託付給某一個人或能夠把大家的意志轉化為一個意志的多
人組成的集體。國家就產生於這種公共權力的建立,它是所有授權者統一人
格的代表。
在近現代政治舞台上,任何人都無法忽視政黨的作用。《政黨所扮演的
角色》選自美國學者李普塞特的《一致與衝突》一書,該文回顧了政黨自中
世紀晚期誕生以來在西方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對於政黨一般作用的見
解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李普塞特認為,政黨有助於把地方人士和地方社團
整合到一個國家之中,建立跨地域和跨種族的溝通與合作,因而總被視為進
行社會動員的基本力量。政黨可以把減少社會及文化差異的呼籲付諸實踐,
還可以強迫諸多不同利益和見解的代言人互相讓步,達成妥協。因此,政黨
是真正的國家組織的開端。
我國近代啟蒙學者梁啓超的《論政府和人民之許可權》一文指出,人民與
政府是構成國家的兩大要素,二者之許可權必須均衡。人民之權無限,會陷入
無政府主義;政府之權無限,則陷入專制主義。所以一個完善的國家,必須
以明確政府與人民的許可權為第一要義。政府的目的在於公益,即以促進國家
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旨歸。政府的義務可以歸結為二:一日助人民自營
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權之被侵。正由於政府以人民的富強、利益為宗
旨,所以政府之許可權與人民之進化成反比。政治說到底,就是以最大多數人
民的最大幸福為鵠的。在一個文明的國度,人各有權,權各有限;建國之本
,太平之源,皆在於許可權。
國家政治權力的基礎
談到國家政治權力的基礎,最著名的理論莫過於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
論”,在選文《論社會公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核心部分。作為
啟蒙思想家,盧梭將國家政治權力的基礎視為一種授權行為,即社會成員之
間訂立的契約。他認為社會公約的本質在於: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權利轉讓給
一個共同體,以求獲得更充分的人身和財產保障,同時仍不失以往的自由。
這樣,每個人便都將自身置於一個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成為這一共同
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共同體就以這一結合行為獲得了它的統一性、它
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這一由全體個人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
人格以前稱為城邦,現在則稱為共和國或政治體。
美國早期歷史上出現的文化人梭羅在《論公民的不服從》一文中,淋漓
盡致地發揮了盧梭“人民主權”的思想。他認為,政府不過是人民選擇來行
使他們意志的形式,一個政府的決定正確與否,並非依據多數派,而是依據
良知,良知和正義高於政府甚至法律。面對非正義的美國奴隸制政府,他以
一個公民的身份,公然表示了不服從。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是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者,他
在文章《英格蘭政制》中討論了國家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以及憲法政治的
本質等問題。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裡,立法權應該由人民集體享有。人民通過
選舉有議事能力的代表來做一切他們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在現代民主政治
(憲政)體制下,國家與政府的一切權力均來自於人民,並利用憲法和法律來
確證和約束這種權力。建立在全體公民意志之上的憲法和法律是國家與政府
權力合法性的基礎。政府和公務員通過公共行政活動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國
家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如果權力過分集中,缺乏相互制衡和
彼此監督的機制,就不會有民主政治和公民自由。
公共行政的基本精神與行政改革的新趨勢
19世紀末期以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時期向壟斷時期過渡,為適應生
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解決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國家開
始積極主動地干預社會生活,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不斷擴大,公共行政成為
政府履行其政治功能的主要形式。當代美國政治學家弗雷德里克森的文章《
公共行政的首要原理》,通過論述公共行政的領域、任務、範圍、責任和道
德等問題,提出了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包括:對公共行
政做儘可能廣義的界定;把對公共組織與機構的高效、經濟及公平的管理作
為公共行政的任務;公共行政的範圍局限於高效、公平地執行公共政策;同
等地關注國家、省區與地方政府的事務;管理公共組織,強化公共組織的變
革能力和應對性;公平地、樂善好施地服務於全體公民。
公共行政目的的實現依賴於公共行政行為的合法和為政者高尚的德性。
一個以政治為業、即肩負政治責任的人,他對政治的看法以及他本人的政治
素養,對於政治行為的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
《以政治為業》一文中認為,有三種前提性的素質,對於政治家是決定性的
:獻身於一項事業的激情、責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斷力。而缺乏客觀性和無
責任心,則是政治領域裡兩種致命的罪過。文章從選擇什麼樣的人從政,或
者說,一個擔負公共行政職責的人應該縣有什麼樣的素質的角度,對公共行
政的原則作了進一步闡發。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與市場化的經濟改革相呼應的行政現代化潮流
,開啟了“行政改革的時代”,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和
職能,重新規劃公共政策的決策與實施的規則。俞可平的文章《中國公民社
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現狀、成
果和問題,並提出了今後在政治和公共行政領域深化改革的思路。政府的行
政行為不再是對社會和公民的統治、管理,而越來越表現為政府與公民良好
合作的“治理”與“善治”。公民社會組織應該成為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因
素和推動政府改革的強大動力源,它們的活動不僅會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感
,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而且可以通過對政府權力和行為的制約改善政
府形象。限制與規範國家與政府的公權力,發揮公民社會的自主管理能力,
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和自由權,走向“治理”與“善治”,已成為社會進步的
新趨勢。P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