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頓鑽
- 別名:衝擊鑽
- 解釋:交替地升起和降落鑽具在硬岩石中鑽孔的一種方法
頓鑽,亦稱“衝擊鑽”。交替地升起和降落鑽具在硬岩石中鑽孔的一種方法。利用鑽繩連線鑽具,靠鑽頭的上下衝擊作用鑽鑿地層,經一段時間之後,用汲砂繩接汲筒將岩屑取出,使井內清潔後,再下鑽頭,如此反覆進行,直至完井工作。工作效率較...
韋塞爾頓鑽是鑽石按產地分色級的第三級,故也稱第三鑽。分級設定 帶有不易看出的極微的黃色調,因多產於南非韋塞爾頓而名,常還區分上韋塞爾頓和韋塞爾頓兩個亞等。由於不同國家對其色級的認定不完全相同(見鑽石色級對比表),故...
衝擊鑽井是利用頓鑽鑽機使鑽桿和鑽繩產生上下往復動作,從而帶動在其下端的鑽頭對井底衝擊破碎岩石的鑽井方法。簡介 利用頓鑽鑽機使鑽桿和鑽繩產生上下往復動作,從而帶動在其下端的鑽頭對井底衝擊破碎岩石的鑽井方法。又稱頓鑽鑽井。破碎...
(1)頓鑽鑽井 頓鑽鑽井也叫衝擊鑽井,它是通過地面提升設備將鋼絲繩拉起,使鑽頭提離井底,再向下衝擊,使岩石破碎;再不斷地向井內注水,將岩屑和泥混成泥漿;再下入撈砂筒撈出岩屑,使井眼不斷加深,如圖1-1所示。(2)轉盤...
(3)機械頓鑽(沖鑽):1859~1901年,靠機械衝擊作用破岩,破岩和清岩相間進行。(4)旋轉鑽:1901年發展起來的,旋轉鑽井是靠動力帶動鑽頭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對井底岩石進行破碎,同時循環鑽井液以清潔井底的鑽井方法。旋轉鑽井又...
《石油鑽井方法與演變》是2018年11月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衛東、景英華、武加鋒。內容簡介 本書從我國古代的卓筒井鑽井講起,介紹了鑽井技術演變成近代頓鑽而開創近代石油工業。近代頓鑽技術的發展導致了旋轉鑽井的出現。按...
最初是使用一種繩式頓鑽技術,用繩吊著金屬鑽具,依靠它下落時產生的重力向下掘進,然後用一種管狀容器收集提出岩石碎片。後來鑽井技術又有重大改進,最重要的是發明了流體技術,用泥水清除鑽屑。進到了這一步,說明鑽井技術完全成熟了...
中國自戰國末期已開始鑿井製鹽,而北宋時期發明的頓鑽是世界鑽井技術史上的一項標誌性成就。粲海井是繼承了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的清代工業遺產,是傳統井鹽生產的“活化石”,有著特殊的技術史價值和工業史價值。傳承保護 1988年1月,燊海井...
我國鑽井錄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1 世紀中葉卓筒井頓鑽就發明了“扇泥筒”錄井,用“岩口薄”記錄鑽遇地層剖面的岩性。據清·李榕著《自流井記》記載:“凡井須審地中之岩”,其目的在於掌握鑿井“建功”的層位和性岩,於是才有...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石油工業》是2001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叔岩。內容提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天然氣的國家之一,並且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古人頓鑽鑽井技術的發明,自流井氣田的開發,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
東源井位於自貢市貢井區扇子壩大塘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自貢還在生產天然氣和滷水的古井之一。艾葉鎮境內的東源井始鑿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歷經114年鑿成,採用古代頓鑽衝擊式鑽井技術開鑿,井深949米,六腳木質井架高23.4...
自貢地區近代鹽業鑿井工具。馬蹄銼,鐵制鑿井工具,因銼頭底部呈馬蹄狀,故稱馬蹄銼。馬蹄銼在鑿小眼時,用於新井銼硬岩,軟岩亦可,同時用於糾斜、開腔口等。所鑿井壁比較光滑,且能保持井身垂直,鑽井質量高。馬蹄銼是用衝擊式頓...
公元1882年),初始井深872.37米,歷次加深,終孔井深為1518.6米、井徑約0.16米,鹵、氣同采日產黑鹵38方、天然氣3000方。上世紀80年代因鹵、氣采盡而廢。該井是自貢歷史上衝擊式頓鑽技術人工鑽鑿的最深的一口井。
在十八、十九世紀,鹽井的開鑿仍然沿用的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的卓筒井技術,這是一種人力機械繩式頓鑽鑿井技術,燊海井就是用這種傳統的鑽井技術鑿成的。鑿井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搗碓。人們稱這種打井方式為“搗碓...
東源井天車屬歷史遺蹟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工程與生產遺蹟基本類型 外觀形態與結構:採用古代頓鑽衝擊式鑽井技術開鑿,井口直徑為13厘米,井深949米,四腳木質井架高23.4.米,井口裝置為“康盆”結構,“康盆”上口直徑1.66米,下口...
三是鑿井技藝先進科技含量高。如繩式頓鑽技術,岩鹽水溶開採技術等。四是形成中國鹽業投資集團。如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顏桂馨堂等,被稱作自貢鹽業的四大家族。五是產生自貢品牌井鹽。如久大自貢井鹽等。六是孕育了鹽幫菜...
到了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四川勞動人民發明了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鑿出了數以千計的卓筒井,使鑽井技術從人工挖掘發展為機械鑽井,大大提高了採鹽的速度。明清時期,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在自貢地區逐漸臻於成熟,形成了一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