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腐敗周刊

《預防腐敗周刊》是由中國預防腐敗理論研究中心主管的刊物,是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倡導下及國家預防腐敗局相關政策的基礎上,經 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成立,刊號:ISSN2222-48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預防腐敗周刊
  • 類別:預防腐敗
  • 出版周期:周刊
  • 國內刊號:ISSN2222-4890
簡介,相關資料,

簡介

預防腐敗周刊(網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產業部審核備案的非經營性網站。備案號:京ICP備10216159號。

相關資料

2003年 中國 正式簽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2003年10日在此間舉行的聯合國高級別政治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張業遂在發言中說,中國政府反腐敗的決心是堅定的,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的立場是明確的,中國願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為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做貢獻。
張業遂就如何推動公約各項規定的切實執行提出了中國政府的四條建議:締約國應在相互尊重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顯示真誠合作的政治意願;締約國應在司法協助、引渡、追回與返還腐敗資產等方面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締約國應在預防腐敗犯罪、追查和發現腐敗資產轉移方面積極交流與分享經驗、信息和資料;加強開發中國家在預防和打擊腐敗方面的能力建設並特別注重向開發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提供技術和財政援助。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是第58屆聯合國大會在10月31日通過的。中國政府參與了談判的全過程,並為公約的制定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該公約是聯合國歷史上通過的第一項用於指導國際反腐敗鬥爭的法律檔案,對各國加強國內的反腐敗行動、提高反腐敗成效、促進國際反腐敗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
2003年12月10日,中國由監察部、外交部委派代表簽署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此後,經中央同意,中央紀委、監察部會同15個部門,,組成了研究實施《公約》工作協調小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報送中央的《關於批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並解決相關重要問題的意見》,其中的建議之一是“設立國家預防腐敗局”。2005年6月,中央原則同意了該意見。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二章的兩個條目專門提到“預防腐敗政策”。其中,第六條明確規定,各締約國均應當根據本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確保設有一個或酌情設有多個機構”以預防腐敗,並賦予這些機構“必要的獨立性”,以及“必要的物資和專職工作人員”。公約強調了“更加高效而有力地預防和打擊腐敗”的反腐敗宗旨,創設了腐敗犯罪所得資產的追回措施,規範了反腐敗的國際合作內容和方式,包括司法協助、引渡、被判刑人的移管、刑事訴訟的移交、執法合作、聯合偵查和特殊偵查手段等條款。
2007年2月13日兩會前夕,中紀委副書記乾以勝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07年將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國家級的預防腐敗的專門機構,借鑑國際上一些有效的預防腐敗的做法,組建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這是認真履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所規定的義務。
3月12日,參加湖南代表團全團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紀委副書記夏贊忠透露,國家預防腐敗局已通過了中編辦審批,具體掛牌和運作時間尚未確定。
5月15日,中央紀委副書記夏贊忠說,為了實現預防腐敗工作的法制化、規範化,加大預防腐敗工作力度,適應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的需要,“我們正積極組建國家預防腐敗機構”。
9月6日,備受關注的中國國家級預防腐敗的專門機構——國家預防腐敗局已經成立。中國國務院5日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剛履新的監察部部長馬馼(女)兼任國家預防腐敗局首任局長,屈萬祥兼任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在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之後,各地亦將適時成立相應的地方預防腐敗局。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本公約締約國,關注腐敗對社會穩定與安全所造成的問題和構成的威脅的嚴重性,它破壞民主體制和價值觀、道德觀和正義並危害著可持續發展和法治,並關注腐敗同其他形式的犯罪特別是同有組織犯罪和包括洗錢在內的經濟犯罪的聯繫,還關注涉及巨額資產的腐敗案件,這類資產可能占國家資源的很大比例,並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確信腐敗已經不再是局部問題,而是一種影響所有社會和經濟的跨國現象,因此,開展國際合作預防和控制腐敗是至關重要的,並確信需要為有效地預防和打擊腐敗採取綜合性的、多學科的辦法,還確信提供技術援助可以在增強國家有效預防和打擊腐敗的能力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通過加強能力和通過機構建設,確信非法獲得個人財富特別會對民主體制、國民經濟和法治造成損害,決心更加有效地預防、查出和制止非法獲得的資產的國際轉移,並加強資產追回方面的國際合作,承認在刑事訴訟程式和判決財產權的民事或者行政訴訟程式中遵守正當法律程式的基本原則,銘記預防和根除腐敗是所有各國的責任,而且各國應當相互合作,同時應當有公共部門以外的個人和團體的支持和參與,例如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組織的支持和參與,只有這樣,這方面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還銘記公共事務和公共財產妥善管理、公平、盡責和法律面前平等各項原則以及維護廉正和提倡拒腐風氣的必要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