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維修和生產維修

所謂PM是預防性維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產維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語,在日本設備工程協會的PM用語集上有如下定義。

預防維修-是指從預防醫學的立場出發,對設備的異狀進行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在預防維修由國外引進我國的最初階段:即算作PM。

生產維修-是提高設備生產效能的最經濟的維修方法。其目的在於從設備的設計、製造、使用以致維修的全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在設備的一生之中,設法減低設備本身價值和維修等有關設備使用的一切維修費用,以及由於設備劣化而帶來的損失等全部費用,用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能。作為它的手段,有預防維修,事後維修改善維修維修預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預防性維修和生產維修
  • 外文名:Preventive maintenance and production maintenance
  • 簡稱:PM
PM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近來,不僅大型企業,而且中、小企業也由人工操作轉為機械化,其結果不僅形成設備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著複雜化、高級化、大型化、自動化發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對於各項製造過程生產計畫,交貨期、質量、成本、安全、環境保護(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設備不能適應而產生的問題其比例有按級數增大的趨勢。
處於設備急速地邁向計算機控制和現代化發展的情況之下,如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仍以老一套的水平從事工作的話,那么,將會引起使用不當和維修不當故障頻出,乃至修理時間增加,結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計畫,拖延交貨期,產品質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斷發生災害事故,作業環境不良,公害嚴重情況,致使操作人員情緒低落厭倦工作,進而關係到整個公司發展,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儘管問題嚴重,有些企業卻仍然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著類似的情況。
為了使上述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PM運動確實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上不容忽視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進一步,就不僅應該將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且應該積極地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從而使生產效果大大提高。
從這個道理來看,PM的目的就是在於減少故障次數和縮短修理時間,從而達到以下六點要求:
1、完成生產計畫;2、遵守供貨期限;3、提高產品質量;4、降低成本;5、防止災害、事故、保證安全生產;6、預防公害並保持環境衛生。
通過開展這項工作並堅持下去,就能夠使公司業務效率大大提高。由於操作人員看到公司業務的提高是由於自己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產生出引為自豪的喜悅,並且處在一個既安全、又無公害而且對人尊重的環境之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氣的車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