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預懲協同型反腐敗國家立法體系戰略問題研究》以有效協調“中國中心論”與“國際觀察主義”研究範式為基礎,考察世界腐敗治理方向的新理念,並注重其與我國特殊國情、戰略資源要素的結合,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腐敗立法體系,促進中國反腐敗立法由單純的“事後懲治型”向事先預防、事中控制到事後懲戒體系的轉型。
作者簡介
劉艷紅,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反腐敗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主任。先後入選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曾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項目30餘項,在 《中國社會科學》 等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
圖書目錄
導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三、主要創新點
第一章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式”腐敗與反腐敗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腐敗的衍生蔓延規律與基本類型
(一)腐敗衍生蔓延規律
(二)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的腐敗類型
(三)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腐敗類型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腐敗的制度成因
(一)制度分析的理論基礎
(二)制度缺位
(三)制度漏洞
(四)制度監管機制不力
(五)制度執行缺乏力度
三、“中國式”腐敗治理的能力遞升和終極困局
(一)“中國特色”反腐敗能力的遞升
(二)當前中國式腐敗治理的五大困局
(三)小結
第二章“中國式”反腐立法體系建構的理念轉型與模式選擇
一、反腐敗立法巨觀戰略考察
(一)“預防型”立法戰略
(二)“懲治型”立法戰略
二、中國反腐敗立法理念轉型
(一)明確反腐敗立法的原則
(二)認清腐敗消極治理主義
(三)提倡腐敗積極治理主義
(四)落實腐敗的“零容忍”
三、中國反腐敗立法模式選擇
(一)分散化模式
(二)集中化模式
(三)我國反腐敗立法階段及步驟選擇
第三章“政黨法”與“國家法”的反腐立法定位與功能協同
一、我國二元化反腐立法模式的選擇與發展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與二元化立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二元化立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腐敗治理邏輯與二元化立法
二、“政黨法”的反腐立法定位及其基本實現路徑
(一)政黨法與“法”的範疇
(二)黨內法規對於腐敗行為的預防功能
(三)黨內法規發揮預防功能的有效路徑
三、“國家法”的反腐立法定位及其基本實現路徑
(一)明確懲治與預防相協同的立法定位
(二)“預懲協同”的國家立法實現邏輯
四、“政黨法”與“國家法”之間的有效銜接與功能協同
(一)有效銜接和功能協同的基本問題
(二)加強二者銜接與協同的總體機制
(三)加強二者銜接與協同的具體路徑
五、本章小結
第四章“中國式”反腐立法體系建設中的腐敗界定標準
一、現狀:“腐敗”的範疇及其特點
(一)“腐敗”概念的多樣性理解及其成因
(二)分析“腐敗”概念的應有認識
二、腐敗犯罪的對象——以賄賂犯罪為例
(一)財產性利益是賄賂犯罪的對象
(二)性賄賂並非賄賂犯罪的對象
(三)“感情投資”或“送禮”型受賄行為
(四)“服務型”受賄行為
(五)“交易型”受賄犯罪
三、二元立法體系中腐敗標準的認定
(一)政黨法中違紀型腐敗的認定
(二)國家法中違法犯罪型腐敗的認定
四、中國語境下腐敗概念的最終定義
第五章“中國式”反腐敗立法中的“預防法”子系統建構
一、“預防法”子系統建構的一般原理
(一)預防型立法的根本指向
(二)預防型立法的應有成效
(三)小結
二、從一般原理檢視我國“預防法”建構的既有問題
(一)體制層面的巨觀障礙
(二)立法層面的具體障礙
三、反腐敗“預防法”:制度創新抑或誤用?
(一)質疑“預防法”功能的觀點梳理
(二)對“預防法”制度價值的再辯護
四、“預防法”子系統建構的推進原則
五、“預防法”子系統建構的基本方案
(一)“不敢腐”間接預防法部分建設方案
(二)“不能腐”預防法體系建設方案
(三)“不願腐”預防法體系建設方案
六、“預防法”子系統建構的立法清單
(一)“預防法”系統的立法組成
(二)“預防法”系統中的重點立法分析
(三)小結
第六章“中國式”反腐敗立法中的“懲治法”子系統建構
一、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一般原理
(一)腐敗懲治立法的基本要求
(二)腐敗懲治立法的基本原則
二、我國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發展及問題
(一)我國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現狀
(二)我國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不足
三、我國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完善方案
(一)刑法立法完善要以刑事政策為指導
(二)刑法立法方面的完善方案
(三)腐敗懲治程式立法的完善方案:《刑事訴訟法》與《監察法》
(四)國家行政法與黨內問責法規的完善方案
(五)腐敗懲治立法體系的其他立法清單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