頏顙岩是指因正虛邪實,邪毒結聚頏顙,日久逐漸惡變而成。以鼻衄、鼻塞、頭痛、耳鳴,頸部惡核為主要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頏顙岩
- 指:因正虛邪實,邪毒結聚頏顙
- 主要表現:鼻衄、鼻塞、頭痛、頸部惡核
- 屬於:西醫學
- 引起:鼻咽癌
- 辨證論治:辨治思路
相關記載,病因病機,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辨證論治,內治法,外治法,針灸治療,預防與調護,預後與轉歸,古代文獻摘錄,現代文獻索引,相關疾病,鼻咽癌,臨床症狀,診斷依據,治療,
相關記載
(西醫學的鼻咽癌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古代醫著在“失榮”、“石上疽” 、“瘰癧”、 “惡核”、“真頭痛”等病證中有類似頏顙岩常見症狀的描述,如《外科正宗》之“失榮”有類似於頏顙岩之有頸部惡核者。
病因病機
頏顙岩的發生多因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邪毒乘虛而入,逐漸結聚而成。氣候、環境、不良嗜好、不良刺激等致病因素導致體內肺、脾、肝、腎等臟腑發生了病機變化,出現了氣血凝滯、痰濁結聚、火毒困結,以致經絡受阻,積聚而成腫塊。
1.氣滯血瘀,凝結頏顙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因情志不遂,悲怒憂思等七情所傷,以致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滯則血瘀,氣血凝結,阻滯脈絡,日久形成腫塊。
2.痰濁結聚,困結頏顙 肝鬱犯脾,或飲食勞倦傷脾,運化失健,痰濁內生,結聚頑顙,日久而成腫塊。
3.火毒壅盛,蘊結頏顙 過食辛辣炙煿,或常吃霉變腐爛食物,脾胃受傷,熱毒蘊積,結聚而成;或由於肝鬱化火,火毒上壅,結聚而導致癌腫的發生。
4.正虛邪毒,結聚頏顙 稟賦不足,或因年老體弱,以致體內陰陽失調,防禦能力下降,邪毒乘虛而入,結聚不散而發為癌腫。
診斷要點
1.病史 具有種族及家族聚集現象。
2.臨床症狀 早期常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表現為回吸性涕中帶血,鼻塞,一側耳鳴、耳脹悶感、聽力減退,偏頭痛,胸鎖乳突肌上中段頸深淋巴結無痛腫大;可侵犯顱神經出現面部麻木、上瞼下垂、復視等症狀;晚期可廣泛轉移至骨、肺、肝,並出現惡病質。
3.局部檢查 鼻咽部檢查可發現腫塊。多發生於咽隱窩、鼻咽頂、側、後壁等處,呈菜花狀、結節狀腫塊,或呈瀰漫性膨隆的黏膜下型(彩圖17)。
4.影像學檢查 CT掃描或MRI 可顯示腫塊大小及發展方向和侵犯範圍。
5.病理檢查 鼻咽部或頸淋巴結組織活檢,為確診的主要手段。
6.其他檢查 血清EB病毒相關抗體VCA-IgA、EA-IgA 陽性且滴度較高,可作為輔助診斷或癌前期病變的監測指標。
鑑別診斷
1.鼻咽部病變 鼻咽血管纖維瘤、鼻咽結核、鼻咽囊腫、鼻咽惡性淋巴瘤等。
2.頸部腫塊 頸淋巴結炎、頸淋巴結核等。
3.轉移性惡性腫瘤 如甲狀腺癌、扁桃體癌或肉瘤、喉癌、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肺癌、食管癌等可引起頸部淋巴結轉移者。
影像學和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病程較長。早期多屬實證,晚期多屬虛證,臨床上往往邪實未去,虛象已露,故在治療過程中,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或先補後攻,或以毒攻毒、苦寒泄熱,或活血行氣、祛痰散結,宜酌情選用,靈活施治。
內治法
(一)頑顙岩
1.氣滯血瘀,凝結頏顙
臨床表現:鼻涕帶血,鼻塞,耳內脹悶或耳鳴耳聾,頭痛呈跳痛或刺痛。鼻咽腫塊暗紅,或有血脈纏繞,觸之易出血,頸部或有硬實腫塊。可兼有胸脅脹痛,口苦口乾。舌質紅或暗紅,或瘀暗紫斑,舌苔白或黃,脈弦或細或澀。
證候分析: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血瘀,凝結頑顙,故見鼻塞、耳脹,耳鳴耳聾,鼻咽腫塊暗紅,頸部腫塊;血不循經,溢於脈外,故涕血;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故頭痛如刺,胸脅脹痛,舌暗紅或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方中柴胡、薄荷行氣疏肝,當歸養血柔肝;白朮、茯苓健脾行氣;丹皮、梔子清肝涼血,解毒消腫;甘草調和諸藥。可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活血散結;穿山甲、牡蠣、昆布、海藻軟堅散結。
2.痰濁結聚,困結頏顙
臨床表現:鼻塞涕血,耳內脹悶,頭痛頭重。鼻咽腫塊色淡紅或有分泌物附著,頸部多有較大腫塊。可兼有痰多胸悶,體倦嗜睡,或見心悸,噁心納呆,便溏。舌質淡紅或淡暗,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白或厚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飲食勞倦傷脾,運化失健,聚濕成痰,結聚不散,則鼻咽見腫塊,頸部惡核,鼻塞;痰濕凝聚,清陽不升,則耳內脹悶,頭痛頭脹;痰濁內阻故體倦嗜睡,痰多胸悶,噁心納差,便溏,舌質胖或有齒印,苔白或膩,脈滑。
治法:清化痰濁,行氣散結。
方藥:清氣化痰丸加減。方中以半夏、膽南星、瓜簍仁、北杏仁、陳皮以化痰散結;茯苓健脾化痰;枳實、薑汁行氣醒脾祛濕。可配以黨參、白朮、雞內金以健脾和胃;若頸部腫塊較大,痰多者,可配山慈菇、風栗殼、貓爪草、昆布、海藻或四生散以化痰軟堅逐瘀。
3.火毒壅盛,蘊結頏顙
臨床表現:痰涕帶血或鼻衄,污穢腥臭,頭痛劇烈,耳鳴耳聾,或視蒙復視。頏顙癌腫潰爛,或呈菜花狀,或有頸部硬實腫物。可兼有咳嗽痰稠,心煩失眠,口乾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結。舌質紅,舌苔黃或黃厚膩,脈弦滑或弦數。
證候分析:火毒雍盛,熱毒蘊結頑顙,則腫物潰爛或呈菜花狀,頸部惡核;血熱妄行,則鼻衄、痰涕帶血;火毒互結,脈絡不通則頭痛復視,耳鳴耳聾;咳嗽口苦,心煩失眠,便結,尿黃,舌紅,脈弦數均為火毒蘊結之徵。
治法:清肝瀉火,解毒散結。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柴胡清肝湯加減。方中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解毒散結;柴胡清肝湯清肝膽鬱熱。可加土茯苓、雞內金、蛇舌草、貓爪草、山慈菇以祛濕毒、散結聚;若火毒傷陰,可加沙參、玄參、葛根養陰瀉火。
4.正虛邪毒,結聚頏顙
臨床表現:鼻塞涕血,耳鳴耳聾,頭痛眩暈。鼻咽腫塊色淡紅,或血脈纏繞,頸部可觸及硬實腫塊。可兼見形體瘦弱,面白無華,或腰膝酸軟,盜汗,五心煩熱。舌淡紅或少苔,脈弦細。
證候分析: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弱,正虛不能抗禦外邪,或邪毒久留不散,結聚頑顙,則腫塊色淡紅,鼻塞,頭痛;邪毒上壅,氣血虛損不能上榮清竅,則耳鳴耳聾,頭痛眩暈;形體瘦弱,面色少華,腰膝痿軟,潮熱盜汗,舌淡紅或少苔,脈細均為氣虛陰血虧損之徵。
治法:調和營血,扶正祛邪。
方藥:和榮散堅丸加減。
方中以八珍湯調和氣血;陳皮、香附行氣解郁;花粉、昆布、浙貝母、夏枯草清熱化痰散結;紅花活血祛瘀;升麻、桔梗載藥上行。全方共奏調和營血,挾正散結之功。
(二)常用抗癌中草藥:
目前用於治療癌腫的中草藥很多,一般加入內治方藥中使用,按其作用歸類如下。
⑴瀉火解毒類:白花蛇舌草、石上柏、山豆根、七葉一枝花、蛇泡勒、山海螺、虎杖、青黛、半枝蓮、了哥王。
⑵祛痰散結類: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貓爪草、昆布、海藻、硇砂、黃藥子、浙貝母、山慈菇。
⑶活血散結類:虻蟲、三七、土鱉、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白花丹、葵樹子、水蛭、石見穿。
⑷鎮痙止痛類:蜈蚣、全蠍、露蜂房、僵蠶、蜣螂、馬錢子。
(三)放療、化療配合中醫辨證治療
辨治思路: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頑顙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削伐了機體的氣血津液,影響了臟腑的功能,使全身和局部抵禦外邪之能力下降而出現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配合中醫辨證治療,可以調整機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減輕各種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鞏固療效,更好地預防鼻咽癌的復發和轉移。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四種證型。
1.肺胃陰虛,津液虧損
臨床表現:口乾咽燥,口渴喜飲,或口唇燥裂,鼻乾少津,或口爛疼痛,乾嘔或呃逆,乾咳少痰,胃納欠佳,大便秘結,小便短少。局部檢查見鼻、口咽、鼻咽黏膜充血、乾燥,咽後壁黏膜乾亮,或有血痂膿痂附著。舌紅而乾,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虧或放療致火毒傷陰耗液或久病失養,均可致肺胃陰虛,津液虧損,不能充養、濡潤鼻咽喉諸竅而出現口乾喜飲,鼻乾唇燥,口爛疼痛;肺失滋潤,宣肅失職,故乾咳少痰;腸道失潤,津傷液虧,故便秘尿少;胃喜潤惡燥,胃失和降,則乾嘔呃逆納呆,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清肺養胃,潤燥生津。
方藥:瀉白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方中瀉白散清肺熱,祛陰火;沙參、麥冬甘寒潤燥,補肺胃之津液。若口爛疼痛較甚,為陰津不足,虛火上炎,可配合導赤散以清降虛火。
2.氣血虛弱,陰血不足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咽乾、鼻乾少津,或涕中帶血絲,氣短乏力,四肢麻木,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甚則頭髮脫落,爪甲無華,口氣微腥臭。局部檢查見口咽及鼻咽黏膜淡紅而乾,或有少許黃綠色痂塊附著。舌質淡或淡暗,少津,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大病或久病,耗氣損血,則見面白神疲,頭暈目眩;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爪甲無華,四肢麻木,舌淡少津,脈細無力均為氣血虛弱,陰血不足之象。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方中北芪、黨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當歸、龍眼肉補血益精;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行氣理氣,使補而不滯;甘草調和諸藥。也可選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
3.脾虛失健,胃失和降
臨床表現:形體消瘦,胃納欠佳,噁心嘔吐,呃逆心煩,腹脹腹痛,胸脘痞滿,大便溏。局部檢查見口咽或鼻咽黏膜淡紅、微乾,鼻咽部或見膿涕痂塊附著。舌質淡,苔白厚,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主運化,胃主升清,大病重病,或久病失養,損傷脾胃,脾虛失健,胃失和降,則腹脹脘滿,噁心嘔吐,納差便溏,舌質淡,苔白厚,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方中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陳皮、半夏、木香,春砂仁行氣理氣,和胃止嘔。也可選用陳夏六君子湯。
4.腎精虧損,虛火上炎
臨床表現:形體消瘦,眩暈耳鳴,聽力下降,精神委靡,口舌乾燥,咽乾欲飲,腰酸膝軟,遺精滑泄,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局部檢查見咽黏膜潮紅乾燥或乾亮,鼻咽可有血痂或膿痂附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或細數。
證候分析:久病勞傷,腎精虧損,虛火上炎,則消瘦神疲、眩暈耳鳴,口舌乾燥,腰酸夢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徵。
治法:補腎益精,滋陰降火。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山萸肉養肝而澀精,淮山藥補益脾陰而固精,以達三陰並補之功;茯苓淡滲脾濕,以助淮山藥之益脾;澤瀉清泄腎火,丹皮清泄肝火使補中有瀉。若陰損及陽,出現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表現者可酌加附子、肉桂、補骨脂或用附桂八味丸。
外治法
1.塗敷 局部疼痛,可用1%冰片乙醇塗敷疼痛部位,有止痛的作用。
2.外敷 頸部惡核潰爛,可外敷陽和解毒膏,以解毒散結,補托排膿祛腐,斂口止痛。
3.滴鼻 涕多腥臭污穢者,應使用解毒排膿的滴鼻劑,如魚腥草液、滴鼻靈;鼻咽肌膜萎縮,乾燥痂多者,可用滋養潤燥的滴鼻劑滴鼻,如薄荷油等。
4.外先 放射性皮炎,輕者皮膚粗糙、瘙癢,重者起顆粒,皮膚增厚水腫、發紅、丘疹,甚則皮損難愈。可外用花椒、白礬水清洗,外敷三黃軟膏;皮損滲液者,可摻珍珠層粉以收斂生肌。
5.含漱 口咽肌膜潰爛疼痛者,可用銀花、連翹、甘草煎湯含漱,或用魚腥草液霧化吸入,或含服六神丸,或用喉風散、西瓜霜吹喉,以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針灸治療
1.針刺療法 按照腫塊發生的部位分經取穴,目的在於通經絡、和氣血,以散結聚,祛邪止痛。方法:取局部穴位和全身穴位相結合,毫針刺,用瀉法。每次選主穴、配穴各1~2穴,每日針刺一次,或於頭痛,局部疼痛時針刺。
主穴:風池、下關、上星、大迎。
配穴:臂臑、手三里、合谷。
2.穴位注射 如痰濁結聚型,選用核葵注射液;氣血凝結型,選用當歸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或川芎注射液;火毒困結型可用蟾蜍注射液。每穴0.5毫升,每次1~2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有消腫散結、止痛的作用。
預防與調護
(1)開展防瘤普查,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注意飲食衛生,勿過食辛辣、炙煿之品,節制菸酒,忌食發霉等致癌食品。病中忌雄雞、鯉魚等發物。
(3)注意精神調養,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鬱、思慮過度等精神刺激。
預後與轉歸
預後與轉歸
由於頑顙岩不易早期發現,治療開始較晚,易向周圍擴散和發生遠處轉移,故預後較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
古代文獻摘錄
《外科正宗?卷四》:“失榮者……其患多生肩之已上,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犯此俱為不治。”“失榮者,先得後失,始富終貧;亦有雖居富貴,其心或因六欲未遂,損傷中氣,鬱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
《外科大成?卷二》:“石疽生頸項間,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由沉寒客於經絡,氣血凝結而成。”
《瘍科選粹?卷四》:“只生一個頸者,各單瘰癧,最稱難治……生頸項,或左或右,初則單生,後重疊見之,名重台癧,藥石無動,針灸難效,萬死一生,害人甚速。”
《外科證治全集?卷一》:“大者惡核,小者痰核,與石疽初起同,然其寒凝甚結,毒根最深極難軟熟。”
《證治準繩?雜病?第四冊》:“雷頭風,頭痛而起核塊者是也,或雲頭如雷之鳴也。”
現代文獻索引
(1)王賢文,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的中醫藥防治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2004,12(4):223~225
(2)張雅琨,陳仁壽.鼻咽癌放療毒副反應的中醫藥治療進展.國醫論壇,2007,22(3):54~56
(3)劉書靜、田道法、李車芳.鼻咽癌中醫辨證分型與預後相關性基因活性表達關係的初步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2005,13(1):1~3
(4)邱寶珊、王士貞、鐘艷萍.鼻咽癌急性放療反應的中醫辨證論治.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2003,(16):433~434
(5)劉宇龍、袁芳、徐凱.鼻咽癌中醫證型與病灶分布及頸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研究.廣東醫學,2006,27(2):280~281
相關疾病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部的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約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80%。以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為高發。發病高發年齡在30~60歲,男女之比為2~3∶1。
鼻咽癌的病因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
臨床症狀
本病早期常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表現為鼻塞,回吸性涕中帶血;一側耳鳴、耳脹悶感、聽力減退;胸鎖乳突肌中段前緣頸深淋巴結無痛腫大;若侵犯顱底,可致上瞼下垂、復視、眼肌麻痹、頭痛等顱神經症狀;晚期可廣泛轉移至骨、肺、肝,並出現惡病質。
鼻咽部檢查可發現腫塊。CT掃描或MRI影像學檢查可顯示腫塊大小及發展方向和侵犯範圍。病理活檢是確診的主要手段。血清EB病毒相關抗體VCA-IgA、EA-IgA 陽性且滴度較高,可作為EB病毒感染或癌前期病變的參考指標。
診斷依據
1.男性患者多見。中年易發病,但各年齡組患者均可見到。最多見於中國華南數省,尤以廣東發病率最高。有家族聚集現象。
2.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無特異性,以涕血、痰血、耳鳴、聽力下降、鼻塞、頭痛、患側面部麻木、上瞼下垂、眼球外展受限等為常見初診症狀。晚期可出現口眼歪斜,吞咽困難,聲嘶。
3.多數患者較早出現頸淋巴結轉移而以頸部腫塊就診。
4.鼻咽鏡檢可見局部有腫塊,多發生於咽隱窩、鼻咽頂側壁、頂前壁等處,表現為菜花狀、結節狀腫塊,或呈瀰漫性膨隆的黏膜下型。
5.鼻咽腫塊活檢可確診,絕大多數為低分化型鱗癌。頸部腫大淋巴結細針穿刺抽吸活檢多為轉移性低分化鱗癌。
6.EB病毒相關性免疫血清學與免疫組化以及EB病毒DNA檢測陽性。
7.鼻咽CT掃描示鼻咽部有腫塊,且可顯示其腫塊大小、浸潤範圍、破壞程度。
治療
鼻咽癌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首選的方法。放射治療的5年生存率在50%左右,局部復發與轉移是主要死亡原因。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鼻咽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中醫中藥作為鼻咽癌的有效輔助治療手段,主要體現在減毒、增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