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鰻鰕虎魚

須鰻鰕虎魚

須鰻鰕虎魚,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1860),是鰕虎魚科鰻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外形有點像泥鰍。它全身通紅、半透明,頸腹部有像漏斗或喇叭狀的半透明紅色鰭。雙眼退化,像針眼幾乎看不到。須鰻蝦虎魚以小魚、小蝦為主,雖然長得像外星生物,很有侵略性,但它本身並不那么暴力,會偶爾咬人,有微毒。在香港和越南等地,這類魚可以作為桌上佳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須鰻鰕虎魚
  • 拉丁學名: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1860)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鰕虎魚亞目
  • :鰕虎魚科
  • 亞科:鰕虎魚亞科
  • :鰻鰕虎魚屬
  • :須鰻鰕虎魚
  • 吳語名稱:邪鯁
簡介,特徵,分布,生態習性,

簡介

須鰻虎魚為暖水性小型魚類。棲息於河口及近岸灘涂上。體長一般為150毫米。體紅色帶藍灰色,腹部淺色。尾鰭黑色,其餘各鰭灰色。

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帶狀。一般體長9~20厘米,體重20~35克、眼小,退化,埋於皮下。口大,斜形、下頜及頦部向前突出、上下頜的外行牙為6~12個尖銳彎形的大牙突出唇外,口閉合時露於口外,似狼牙狀、背鰭、尾鰭、臀鰭互相連線為一整體。胸鰭寬且長,上部鰭條游離呈絲狀、體裸露無鱗。全體紫色。胸鰭、腹鰭有時具黑褐色邊緣。
本魚體延長,眼睛退化隱於皮下,口裂幾乎垂直,腹鰭癒合呈長斗漏狀,為淺白色,下頷具須。魚體裸露無鱗片,呈略帶藍灰的鉛紅色,尾鰭黑色、尖形,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43-4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42-47枚,體長可達30厘米。
體裸露無鱗,具乳突狀粘液孔約28個,排列稀疏。背鰭1個,基底長,鰭棘部和鰭條部相連,均埋於皮膜中,第六鰭棘距第五鰭棘和第一鰭條均有較大距離,鰭條後部不與尾鰭相連,具1缺刻。臂鰭基底長,始於背鰭第二鰭條下方,埋於皮膜中,後端具1缺刻,與尾鰭分離。胸鰭短小,約為頭長1/4。左右腹鰭癒合成1漏斗狀吸盤,後端完整。尾鰭尖長。

分布

須鰻鍛虎魚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澳大利亞,北至中國、日本。我國產於南海、台灣海峽和東海沿岸。

生態習性

生活於熱帶地區,喜棲息於紅樹林、河口、內灣的泥灘地,常隱於洞穴中,屬雜食性,以有機碎屑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