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蟲

須蟲

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通稱。世界性分布。在海底營管棲固著生活。許多種類身體前端有羽狀觸手,似成團的須,故俗名須蟲。胚胎期有腸管,但腸管在發育過程中消失。雄體外形通常與雌體相似。須蟲是唯一既無口又無肛門的多細胞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須蟲
  • 拉丁學名:beardworm
  • 別稱:須腕蟲(pogonophoran)
  • :動物界
  • :須腕動物
  • 分布區域: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溝中
須腕動物門,分布,自然史,形態和功能,進化和分類,

須腕動物門

20世紀中葉方建立須腕動物門。1914年描述了第一種須腕動物——韋伯氏西伯達蟲(Siboglinum weberi),該種來自馬來群島海域。1933年描述了第二個種:鄂霍次克海的札克斯氏瓣形櫻腕蟲(Lamellisabella zachsi)。1937年為瓣形櫻腕蟲屬建立瓣形櫻腕蟲綱。1955年人們證明,西伯達蟲屬與瓣形櫻腕蟲屬極為相似,這些種類於是歸入新建的須腕動物門。

分布

須腕動物通常棲於深度超過1,000公尺(32,800呎)的海洋水域。有些種見於7,000~10,000公尺深處。一個本地種群棲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溝中。許多屬的分布並不連續。

自然史

觸手用以攝食,其數量依體型大小而定。觸手與體腔相連,為長形突起,中含血管。觸手上有成行的極細的單細胞單位——羽枝。羽枝伸入觸手間腔,互相交織成濾器。羽枝基部旁邊有一纖毛束。每個觸手間區內,纖毛束激起水流,水中帶有微生物及其他營養物質,這些食物在通過羽枝濾器時被濾出。消化酶可能由羽枝基部的腺細胞所分泌。水從某些觸手基部一個開口流出。已消化的食物可能由羽枝吸收。也曾觀察到胞飲現象:羽枝外層攝入食物微粒。已曾報導過胺基酸可直接從海水滲透進入觸手內部。
須蟲進行有性生殖。雌體從管的前部將卵排出體外,卵富含卵黃,卵在管內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髮育,形成自由游泳的幼體。卵裂形成兩側對稱的胚胎。內胚層由一層富含卵黃的細胞構成,後形成原腸,卵黃用盡後腸亦消失。口和肛門不能發育完成。體腔囊與原腸分離,形成第二體腔。胚胎髮育成具兩個纖毛帶和3個體節的幼體。

形態和功能

身體蠕蟲樣,長度從數公分至0.5公尺(1.64呎),直徑0.06~4公釐(0.002~0.16吋)。巴勒姆氏瓣臂須腕蟲(Lamellibrachia barhami)是最大的種類之一。身體由3節構成:前兩節小,稱為前體和中體,第三節長,稱為後體。每節各有其自己的體腔。前體上具觸手。中體有一種結構,稱為系帶,這是一對斜行的表皮嵴,向後延伸在腹中線上會合。系帶用以在管的邊緣支持伸出的蟲體。後體有一對稱為帶的平行嵴狀結構,帶上有排列成行的小片,小片上有微小的齒。帶將後體分成兩個部分。帶前方的後體部分具一條溝,溝的邊緣具淺的皺褶。
須蟲的身體藏在一個保護管中,該管由特殊腺體分泌而來,含堅硬的物質稱為幾丁質。保護管下端埋在泥中,但Sclerolinum屬的很薄的管可穿入沉入水底的木片之中,須蟲從不離開保護管,但能在管內移動。
體壁有一層表皮細胞,外覆角質層。表皮細胞下是一層縱行排列的肌肉細胞,神經系統在表皮內構成一個幾乎是連續的網。無感覺器官。循環系統包括兩條長形的血管,一條血管內血液向前流,一條血管內血液向後流。在觸手基部血液流向前方的血管分化為肌肉質的心臟,其功能為將血液送入觸手的血管內。血液內含血紅素。排泄系統由一對原腎或體腔管組成,用以將體腔與外界相連。
生殖系統包含一對位於軀幹內的性腺。雌體的卵巢位於後體的前部,輸卵管及生殖孔位於身體的中部。而在雄體,睪丸位於身體的後部,輸精管及生殖孔位於身體的前部。輸精管內形成許多包含精子的囊。

進化和分類

須腕動物門可以分為兩個綱:無系帶綱(Afrenulata)及系帶綱(Frenulata)。無系帶綱僅含一種——巴勒姆氏瓣臂須腕蟲,曾在太平洋近加利福尼亞海岸處發現。系帶綱分6科,16屬。至今已鑑定110種須腕動物。還可能尚有許多種有待鑑定。
根據其身體結構和胚胎髮育,須腕動物應與具次生體腔的其他動物——毛齶動物、有觸手動物、半索動物、棘皮動物——歸為一類。聖彼得堡附近、波蘭、西伯利亞的寒武紀和奧陶紀沉積物中須腕動物的化石甚為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