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德永春拳
- 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出處:馬東寧村
- 掌門人:陳國基
永春拳歷史,正統之爭,
永春拳歷史
據傳,到清乾隆末年(1795年),福建九蓮山少林寺被燒毀。至善禪師攜兩徒出走,幸免於難。後來,至善得知火燒九蓮山少林寺僅有永春殿后座一角未完全燒毀。為紀念永春殿,至善將自己獨特的拳術命名為“永春拳”(全稱是“少林永春”)。後為躲避清廷通緝,至善來到佛山的“樂榮華”紅船戲班上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而顯露,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妹(又稱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給陸錦(大花面錦)。陸錦又傳給唱大花面的黃華寶和唱二花面的梁二娣。
黃華寶、梁二娣又將永春拳傳授給自幼喜歡武術和粵劇的梁贊。後來,梁贊在佛山筷子街開設了一間醫館叫做“榮生堂”授醫授徒。他把拳技傳授給兒子梁壁,以及弟子陳華順(“找錢華”)、何貴(“豬肉貴”)、劉奇(“流氓奇”)、李華(“木人華”)。
嘉慶(1796-1821年)年間,永春拳為逃避官府圍剿,有一段時間曾稱作“詠春拳”(後“詠”字簡化為“詠”字)。至道光末年(1850年),黃華寶、梁二娣兩師兄弟恢復“永春拳”叫法。
陳華順學成後,先在佛山蓮花地大街缸瓦店(陶瓷店)內教授永春拳術,傳人有兒子陳汝棉、吳仲素、葉問等,後回家鄉順德杏壇東馬寧設館授徒,將永春拳帶到順德杏壇東馬寧。按照祖訓,東馬寧的永春弟子恢復“永春拳”的名字。在20世紀20年代,其子陳汝棉在佛山昇平路西便巷開醫館(武館)時,葉計問(葉問)等師弟送上牌匾作賀禮,牌匾也赫然寫著“永春拳國術社”。從中可以推斷出至少20世紀20年代,陳華順傳授給兒子陳汝棉、葉計問(葉問)等人的拳術是叫永春拳。
陳汝棉除把拳術傳授給兒子陳家燊、陳家齊、陳家亷外,永春拳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門下。而葉問自幼投師陳華順門下習藝,20世紀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傳授詠(詠)春拳為業,培養出黃淳梁、張卓慶、李小龍、梁挺、梁紹鴻等一批詠(詠)春拳名手。
黃華寶、梁二娣又將永春拳傳授給自幼喜歡武術和粵劇的梁贊。後來,梁贊在佛山筷子街開設了一間醫館叫做“榮生堂”授醫授徒。他把拳技傳授給兒子梁壁,以及弟子陳華順(“找錢華”)、何貴(“豬肉貴”)、劉奇(“流氓奇”)、李華(“木人華”)。
嘉慶(1796-1821年)年間,永春拳為逃避官府圍剿,有一段時間曾稱作“詠春拳”(後“詠”字簡化為“詠”字)。至道光末年(1850年),黃華寶、梁二娣兩師兄弟恢復“永春拳”叫法。
陳華順學成後,先在佛山蓮花地大街缸瓦店(陶瓷店)內教授永春拳術,傳人有兒子陳汝棉、吳仲素、葉問等,後回家鄉順德杏壇東馬寧設館授徒,將永春拳帶到順德杏壇東馬寧。按照祖訓,東馬寧的永春弟子恢復“永春拳”的名字。在20世紀20年代,其子陳汝棉在佛山昇平路西便巷開醫館(武館)時,葉計問(葉問)等師弟送上牌匾作賀禮,牌匾也赫然寫著“永春拳國術社”。從中可以推斷出至少20世紀20年代,陳華順傳授給兒子陳汝棉、葉計問(葉問)等人的拳術是叫永春拳。
陳汝棉除把拳術傳授給兒子陳家燊、陳家齊、陳家亷外,永春拳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門下。而葉問自幼投師陳華順門下習藝,20世紀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傳授詠(詠)春拳為業,培養出黃淳梁、張卓慶、李小龍、梁挺、梁紹鴻等一批詠(詠)春拳名手。
正統之爭
近年來,隨著詠春拳大熱,詠春正統之爭也浮出水面。
在今年10月13日舉行的第五屆順德陳華順永春拳文化節上,順德陳華順永春拳第四代掌門人陳國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都是和我們陳華順學的拳,你說誰更正宗?”
杏壇文化站申遺資料顯示,葉問原名葉繼問,是順德永春拳宗師陳華順(即“找錢華”)的封門弟子。目前,在陳華順杏壇的舊居,還保留著葉問送給陳國基爺爺陳汝棉開武館的牌匾,陳華順9個弟子有簽名,當時葉問署名“葉計問”。
據悉,永春拳清末傳至廣東佛山的梁贊,梁贊傳給順德人陳華順。順德杏壇鎮東馬寧村支書徐兆祥稱,詠春拳是永春拳衍生而來的。
據了解,順德永春拳的拳術一共有12套,而詠春拳只有3套,棍術也只有1套。
但早在2010年7月,葉問長子葉準曾直言,“我不會承認永春是詠春,我父親葉問,我父親的師傅梁璧等宗師,都是詠春拳法,傳統的詠春拳也就只有三個套路,不似永春那么多。”
佛山市精武會會長梁旭輝則曾表示,詠春與永春,在小念頭、尋橋、標指的套路基本一致,而永春拳獨有的技法,如花拳等,則類似洪拳,這些套路跟詠春的關係不大。目前在珠三角一帶甚至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九成武術愛好者練習的都是詠春拳的3套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