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東村

項東村

項東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城東南18.7公里的江南平原上。北距龍港鎮10公里,南距金鄉5公里。東鄰夏口鄉陡門底村,西以江南北運河(方岩金鄉)的錢金線段為界與項西村隔河相望,南和孫家河村為鄰,北與小河底川村接壤。項東村與項西村原為一個村莊。最早稱瀛橋西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項東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州市
  • 電話區號:0577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城東南18.7公里的江南平原上
簡介,村民公約,經濟發展,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基礎設施,教育事業,文明建設,

簡介

明清時期屬金舟鄉,村名項橋,民國初年屬江南鎮廿二都括山鄉,村名項家橋。1949年後屬項橋鄉,項家橋始分為項東、項西兩個村。1950年,屬項橋鄉。1956年屬錢庫鎮。1958年為錢庫人民公社項橋管理區項東生產大隊。1961年屬項橋人民公社。1984年為項橋鄉項東村。1992年屬錢庫鎮。項東村183戶,共831人,有項、陳、楊、董、王、鄭、蔡、林等姓聚族而居,以項姓人口為多,有255人。項姓始遷祖項昭,福建省長溪縣(今霞浦縣)赤岸人,後晉時官至大理事評事。因閩王之亂,棄官攜家遷入,後各姓陸續遷入,合成一村。
項東村四面環河,水路四通八達,陸路原有石板古道通往各地,但路面狹窄,只能步行。1986年,村投資修建一條通向錢庫的水泥路。1992年,籌資修建通往錢庫的公路。村區原有古建築瀛橋,俗稱狀元橋,建於南宋年間。相傳為當地武狀元項桂發所建。後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圮,1973年拆毀。有村民遊憩之地,稱“龍石”,在項橋日用製品廠西邊的北運河錢金線畔。原為伸向河心的50平方米土坪,形如龍舌。1985年,村投資鋪建水泥路面,沿河建成石欄桿,種植大榕樹遮陽,作為村民職工遊憩之處。

村民公約

1、認真學習、宣傳、執行遵守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回響政府號召。
2、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嚴格履行經濟契約,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3、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秩序,贍養老人,教育子女,鄰里和睦,團結互助,照顧孤寡老人,幫助五保戶、困難戶和殘疾人,樹立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4、綠化、美化環境,搞好家庭和個人衛生,防止疾病流行,開展有益的文娛活動。
5、學科學、學文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搞好計畫生育,提高人口素質。
6、禁止偷盜、賭博、打架鬥毆和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提倡健康民俗,搞好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維護農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保證村民的權利和利益。

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

項東村人歷來從事單一的農業經濟,僅少數人以從事手工業和小商販為謀生手段。村民大多缺田少地,世代為溫飽掙扎。1951年土地改革時,項東村劃為貧下中農的320人。他們租種地主土地,一般年成,畝產200公斤,交地租75公斤,人均口糧不到100公斤。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貧下中農每人分得土地1畝。生產力得到解放。以後經歷過互助組、農業社,到1957年,平均畝產提高到350公斤。1958年,刮“共產風”,項東村調去30多名正勞力去燒炭煉鋼鐵,農業受挫折,平均畝產不到300公斤,村民口糧每天不到0.4公斤,以瓜菜、蕉藕充主食。1962年後,農業實行包產到戶時,村民積極性提高,產量增加。1975年,平均畝產400多公斤,但單一的農業經濟沒有改變,加上長期受極“左”政策束縛與歷次政治運動影響,村民不能徹底擺脫貧困。至70年代末,項東村困難戶仍占三分之二,每年靠政府返銷糧6000多公斤,貸款10000多元過基本生活。

工業經濟

1972年,項東村黨支部書記項祖委牽頭,集資900元,創辦項橋日用製品廠。開辦之初,以破廟作廠房,生產紅膜印刷製品。當年產值17萬元,盈利2萬元。1973年,被扣上“資本主義”、“地下工廠”等帽子。項祖委和村、廠幹部研究決定,採用“化整為零”對策,把業務分散到戶生產。至1978年積累利潤15萬元。1979年冬,工廠公開生產,項祖委等村、廠幹部集體決定,實行車間承包制,制訂職工按件計酬政策。把承包基數的超額部分的盈利80%作為獎勵。職工按年計算工齡,每月補0.5元;契約制職工,享受正式職工待遇;實行職工安全保險、養老金保險。
日用製品廠作為項東村企業龍頭,帶動了全村工、農、副業。1986年,項東村家庭工廠、股份企業、集體企業發展到7家。工業總產值500多萬元,年人均收入650元。1992年,項東村經商的10多人,各類企業發展到17家;農民辦工廠的90人;進廠當工人的295人;合計離土半離土的近400人,占男女總勞力70%多。工業總產值1900萬元,人均年收入1367元,上交國家稅收180萬元。

基礎設施

1986年,在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基礎上,制訂以工補農、以工興農政策。項東村每年以工企業收入,投入農業資金1萬元。1990年增加到2萬元。1991年,建成1條300多米長的三面光水渠;疏通1條110米長的排水溝;在離住宅區最遠的田頭、埠頭,架設600多米排灌線路,使全村255畝水田,全部實現抽水自流化,排、灌、降功能齊全。添置拖拉機1輛,除蟲機1台,總投資1.27萬元,實現旱、澇、蟲保收。1992年,農業投入資金增加到2.2萬元。7年間,總投入10.2萬元。同時,成立農業服務隊,制訂“良種、機耕、排灌、除蟲、農業技術培訓、徵購核算、山場管理”的七統一制。這些措施,使商品經濟活躍的項東村,農業生產隊伍保持穩定,鞏固了1981年建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糧食產量提高到平均畝產865公斤,農業總產值達200萬元,村級集體資金累計165萬元。並有畜牧場一個,養魚場一個。
項東村已建成大小街道6條,村民計有房屋297間(其中新建的三層樓房82間,二層樓房205間),平均每人住房面積31平方米。草房全部拆建成樓房,住破廟的7戶全部建成新居。村民家用電器基本普及。

教育事業

項東村,南宋四年(1244)出了一位武狀元項桂發,著有《皇華集》,其孫項伯文著有《雲林集》。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項恆中武舉人。永樂二十一年(1423)項佑及其從兄弟項律同舉鄉試。此後,明宣德、成化、崇禎年間有貢生項亘、項英、項瑞登。明弘治二年(1489),項顯標等撥田60畝辦義塾。1918年,借用自立會教堂創辦尚志國民國小。後遷入項氏宗祠,改稱瀛橋國小,1949年,創辦項橋初級國小,至次年設高小班,項東校有180名學生。80年代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讀書成為村民自覺要求。至1987年,通過縣級無盲村驗收。1990年,村撥田2畝,資助1萬元,建教學樓1幢,有教室10個,辦公室5個。1992年,項東村適齡兒童入學率99%,國小畢業率98%,普及率100%,並向國中普及過渡。

文明建設

1985年,項東村開始開展“殺三風”、“評三戶”、“創三優”活動,提倡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創辦育齡夫婦學校,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設定計畫生育合格村活動室,制訂計畫生育優惠政策,投資9200元,給項東村23對育齡夫婦獨生子女實行保險。1987年,成立老人協會,由老人協會負責劃分衛生責任制,簽訂衛生公約,建成一座有700個座位的電影院。項東村統一規劃,劃定文化教育區、商業經營區、村民住宅區、工業發展小區,嚴格控制土地使用。1992年,項東村已成為無文盲、無賭博、無封建迷信、無宗族械鬥、無毀田建房、無計畫外生育的文明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