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山頂,遺址三面環山,西南為陡崖,西北山腳下為黃土坡地,是一處黃土城遺址。
頂子城遺址略呈圓形,總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為2.5米,為夏商至戰國時代文化遺存,屬夏家店文化時期下層文化,為夏、商至戰國時期所建。
1993年7月,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子城遺址
- 所屬地區: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茅蘭溝鄉
- 所屬時代:夏至周
- 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7-0012-1-014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頂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山頂。遺址三面環山,是一處黃土城遺址。
1985年8月,考古人員對頂子城遺址的第二生活區進行了一次試掘。
1992年,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7月,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頂子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頂子城遺址區域呈不規則的圓形。周長315米,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2.5米。遺址中現存數重用石頭壘砌的半圓形矮牆和一些平坦的圓形、方形、長方形生活區。生活區周圍有石頭壘砌的矮牆,最高有2米,最低0.4米。該遺址還有內圍牆和外圍牆之分,間距為40米。圍牆基高3米,壘牆用的石料大小不等,均為當地青灰石質不規則石板和石條,牆基寬窄不均。遺址內屬黃砂土質,沒有植被。
文物遺存
在頂子城遺址中採集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銅器等。陶器以褐陶和灰黑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形有鬲、氟、豆、瓮、大口尊、缽、筒形罐等;石器有石斧、石杵、石錛、石球等;發現銅斧1件及勺形器1件。
在遺址北側山根還發現石板墓群一處,但經多年雨水沖刷,均已被毀,僅存散亂石板,石板長約10—60厘米,厚約10——20厘米。從散亂的石板中發現銅勺形器一殘碎片和一件完整的玉壁。
研究價值
頂子城遺址是平泉幾百處“夏家店文化”上、下層遺址中內涵最豐富、器物類型最典型的遺址。採集到的遺物有很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它的發現為研究平泉歷史乃至承德及東北地區夏商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城牆是城市發展的顯著標誌之一,中的築城史十分悠久,頂子城遺址出現了以數重石頭壘砌的半圓形短牆,石頭短牆高0.4——2米,壘牆所用石料大小不等,牆基寬窄不勻,說明城牆建造得還很不成熟。
歷史文化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於1960年在赤峰市郊區五家店鄉夏家店村,首次發現代表商朝早期的中國北方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期,夏家店文化時期遺址,在平泉縣13個鄉鎮都有發現。
山戎族
頂子城遺址,位於平泉縣茅蘭溝鄉北山之上,根據史料分析。此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山戎族的居住生活地。春秋時代,燕國的北部、東北部分布著山戎族,因其居住在深山峽谷中,故被稱為山戎;又因其居住在中原北部,又被稱為“北戎”。山戎、北戎,指的是一個民族,在歷史上也稱為山戎國。山戎族以“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各分散溪谷,勿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山戎族是個遊牧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性驃悍,善騎射。頂子城石砌城牆,主要用於人居住防止野獸襲擊,或用於圈馬之用。頂子城東北的小王子城又稱“馬圈子”,即為圈馬之處。山戎族原來主要活動於燕山以北地區,即今河北省承德地區,以及與之毗鄰的遼寧省朝陽地區。進入春秋時代,中原諸侯國互相征戰,爭當霸主,無暇顧及邊疆其他民族的襲擾,山戎族便乘機發展強盛起來。山戎族的軍事勢力,已經越過燕山,到達秦皇島盧龍縣,以及遷安、灤縣等地區,並頻頻襲擾燕國。公元前664年,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給山戎族以重創。燕國收復了無終、令支、孤竹等屬國。山戎族從西周到春秋時代,延續了400多年。春秋晚期,其勢力已大為削弱。燕昭王時,燕將秦開率兵襲破東胡,拓地千餘里,連同山戎族的殘餘部落一同消滅。至戰國時期,山戎族已銷聲匿跡。
保護措施
1993年7月,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制定了保護範圍和建築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以頂子城遺址最外一道牆向四周各外擴50米。
建築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的邊線為基線向外四周再各擴5米(西南到懸崖邊)。1993年7月,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頂子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頂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山頂,西南為陡崖,西北山腳下為黃土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