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篙舞

響篙舞

布依族響篙舞 基長坡頭、甲里峰洞、打羊墨寨等鄉鎮,尤其是本寨鄉丙懷村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這一傳統古老的舞蹈形式,並有村響篙舞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響篙舞
  • 主要分布:在獨山本寨丙懷
  • 源於:覃莫二家喪葬儀式打竹竿驅邪之俗
  • 必備:竹竿給守靈人擊打,以驅趕黑貓
舞蹈起源,舞蹈形式,

舞蹈起源

響篙舞為獨山布依族覃、莫兩家祖輩傳承之舞,。古時,布依族覃家祖先老人故世,停於中堂,為防黑貓過梁不吉利,,也為守靈人壯膽。守靈人以互打竹竿玩樂,久而成習,以致代代相傳。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民族的遷徙、雜居、生產、生活和經濟文化的互相滲透融合,響篙舞也從最初的喪舞禮儀舞蹈不斷擴展演化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歌場立房、豐收祭社中以舞祈求平安,表達豐收喜悅、新婚快樂、老少安康的娛樂性舞蹈。布依族響篙舞就這樣在歷代藝人的加工創造下,逐漸豐富發展,以至形成今天這古樸粗獷、熱烈奔放、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布依族代表性民間舞蹈之一。

舞蹈形式

布依族響篙舞,為男女共舞,均為偶數。人數不限的青壯年手持響篙(一種吆喝家禽的竹竿,2米長一端破裂成條狀),應銅鼓、皮鼓聲起舞,相互擊打竹竿的民間舞蹈。隨著鼓點的強弱、輕重、快慢來展現舞蹈動作及情緒的變化,使人體動作產生了大與小、快與慢、輕與重、動與靜的對比,形成了比舞時而似蛟龍出海,時而如大鵬展翅,時而如雄獅滾球,時而如龍吟虎嘯的抑、揚頓挫的變化,一派陽剛之氣,令人盪起迴腸。響篙舞的銅鼓、皮鼓作打擊樂伴奏。以擊“鼓心”、“鼓邊”、“鼓梆”、“鼓棒”互擊,“響篙擊地”為主。擊竹篙與鼓聲同步,隨鼓點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冬冬嗒|冬冬嗒|嗒嗒 嗒嗒|冬嗒 冬冬|嗒|等各種不同的節奏,同時舞蹈動作也隨之發生變化,產生不同的舞姿、舞步。鼓點舞步同步是該舞主要特色。其音樂有八種曲牌,以銅鼓指揮,皮鼓伴奏,擊竿聲與鼓點同步,曲有“雞嚨撈”(隆重熱鬧)— ×× ××|00|;“雞嚨撈二”(做活路清酒)— 00×|00 ×|×× 0|×× ××|0|;“雞嚨馬”(代表莫姓跳舞)— 0× 0× ×|×× 0|×× ××|;“細逛”(打響篙的地方)— 00 ××|;“懶外”(薅地)— 00|0× 0|00 ××|00 ××|;“逛外”(紡棉花)— ×× ××|;“哈竹”(紡紗做衣)— 0× 0× 0×|0× 0× 0|×× 0|×× ××|;“九竹”(穿新衣跳舞)0× 0× 0×|0× 0× 0×|00 ××|。
丙懷布依族響篙舞是獨山布依族民間舞蹈的代表作之一,舞蹈以其造型美、情韻美、真實美的三個審美特徵而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的娛樂價值和功能,它寄託著布依人的美好願望,滲透著民族的整體精神,激發著民族的審美娛樂需求,是丙懷人唱了一代又一代的古歌和幾千年辛酸與輝煌所凝聚成的一道情感籬牆,也成了研究布依族民間舞蹈文化演變發展的一個視窗。
因響篙舞是獨山布依族覃、莫兩姓通過口傳心授傳承至今的舞蹈,且世代相習和傳承。故覃、莫兩姓的家族傳承譜系即為響篙舞的傳承譜系。覃家響篙舞藝人覃茂軒:覃茂軒生於一九二六年,為獨山縣本寨鄉丙懷人,布依族,茂軒自幼聰明好學,8歲時就跟寨中長輩學習響篙舞,不到兩年就能熟練地打擊一般的舞蹈節奏,12歲正式加入打響篙的行列。成年以後,由於有文化又通曉本民族婚喪禮俗,在寨中既了解響篙舞來歷,又精通這舞蹈的程式。此外,還熟練掌握銅鼓和皮鼓配合竹篙節奏的打法,且鼓藝超群。莫家《響篙舞》藝人莫紅林:男,布依族,一九三O年生於獨山縣本寨鄉拉芒村丙懷,自幼在家務農。莫紅林祖輩原住荔波縣陽鳳鄉,與獨山本寨拉芒村的丙懷山水相連,後移居丙懷落戶。丙懷人愛跳響篙舞,莫紅林從小耳濡目染,也學會了打響篙。同時,莫紅林本人也並未滿足於祖傳的技藝,他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讓鼓藝有所提高和發展。他創新了“跨腿擊鼓”、“翻身擊鼓”等技法。
但近年來由於農村城鎮化、文化多元化的衝擊,傳承人的老化,外出打工者的數量激增,已顯現出普及程度的弱化和流播範圍的縮小,又由於響篙舞的不斷改編或“洋化”,響篙舞固有的原生態環境顯現惡化,其藝術特徵被淡化或被同化、異化。並且由於主要伴奏樂器銅鼓的缺失,又因經費的制約,使擊鼓技藝的傳承少了載體和傳承人。
響篙舞響篙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