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江蘇省響水中學創建於1952年,校名由曾在我縣戰鬥過的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1993年通過江蘇省重點中學驗收,2001年4月被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2004年3月被評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2009年11月通過省四星級高中複審。因發展需要,2012年9月,學校整體搬遷到響水縣城珠江東路1號校址。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走進響水中學,教學樓、辦公樓、科技樓、體育館、學生宿舍樓、教工住宅樓等建築,錯落有致,氣宇軒昂;草坪廣場、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長廊軒榭,與紅花、松柏相映成趣,蘊含別致,令人仿佛置身於江南美麗優雅的山水園林之中。
學校創建於1952年,1993年通過省重點中學驗收,2001年被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2004年轉評為省首批“四星級”高中。現有150個班級,在校學生總數有10446人,教職工近600人,校園面積達298畝,校產總價值1.5億元。學校現已形成了“科學嚴格的常規管理、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同類領先的教學質量”三大辦學特色,高考本科達線率連年攀升,德育成績輝煌顯著,成為鹽阜大地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該校先後被表彰或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優秀家長學校、江蘇省“創文明校風、樹師表形象”先進集體、江蘇省安全文明達標單位、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連續兩次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連續五次十個年度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2003年被全國總工會表彰。在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環境建設、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受到市級以上表彰72次。
師資力量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中,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要想辦好一所現代化中學,可謂舉步維艱。該校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乘勢而上,近八年來,校領導以雄偉的膽略和氣魄,作出了一次次具有前瞻性、正確性的決策,推動了學校一次次跨越性的發展。教師住房問題是穩定隊伍的重要因素,該校領導始終把解決教師安居問題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1997年,學校籌資420萬元,只用一年時間,就在校內建起了一幢有著60套住房的住宅樓,每套98平方米,外加車庫。次年,又投資400萬,建起第二幢住宅樓,同樣是一年時間竣工。1999年,學校根據需要,建起第三幢住宅樓。三座高六層的大樓、一字排開,坐落在校園北首,氣勢宏偉,端莊大方。聽說響水鎮老街有塊地皮要對外拍賣,該校領導又果斷決定,買下這塊地建房作為教工宿舍,一下子又安置了50多個教師家庭。教師安居樂業,工作積極性自然大大提高。1999年,隨著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辦學聲譽也逐漸增強,廣大家長送子女到響中讀書的願望日益迫切。校領導敏銳地感到,校園面積和規模應迅速擴大。經過慎重考慮,學校花150萬元把原人武部的辦公地點和體委用地購買下來,在那兩塊地方建起了三幢公寓化的學生宿舍樓和一座現代化的學生餐廳樓和浴室,滿足了學校招生規模擴大對住宿的進一步要求;將原體委的露天體育場改造成學校體育館,適應了國家級示範高中的驗收要求。僅這兩項,就為學校節省開支400萬元。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響水中學憑藉顯赫的辦學成績聞名遐邇。隨著該校聲譽遠揚,南京、蘇州等遠方的學子都慕名來該校求學,周邊縣市的學生更是紛至沓來。校領導及時地意識到這是將學校做大做強的又一機遇,而做大做強的同時硬體設施必需要跟上。為此,學校又先後征地45畝,興建了二幢學生宿舍樓,3500平方米的教學樓,400米標準塑膠田徑場。2003年,該校高一學生數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位居全市第一。2004年,從當前的招生形勢看,該校辦學規模將位居全省前列。
人們不禁要問,辦好學校,錢從哪裡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的確是一個大難題。尤其是2002年以來,該校在經濟上與縣財政完全脫鉤,教職工的工資、福利、辦學設施的資金投入都要靠自籌解決。校領導以超凡的氣魄和智慧成功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用足用活招生政策的同時,學校全方位、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率先施行“後勤社會化”,興辦了許多校產企業,食堂、浴室、文印室、水廠、理髮室、健身房、超市等行業一應俱有,每年可為學校帶來二百多萬元的承包利潤,極大地增強了學校自身造血功能。另外,學校還想方設法多方籌集資金,看似“超前消費”,實為“及時補血”。籌集了資金,發展了事業;做大做強了事業,反過來便可贏得更多的辦學資金;綜合長遠利益來看,這是真正的“雙贏”戰略。
精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錢不一定就能辦好教育,探尋並不“富有”的響中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的原因,不難發現,每一位“響中人”身上都有一種“堅苦卓絕”的拼搏精神。在艱苦的年代裡,無數革命先烈曾把鮮血灑在這一方熱土上,響中人永遠地秉承“堅苦卓絕”的革命傳統,為教育事業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年華。還是1999年,校領導決定向江蘇省教育廳提出國家級示範高中的驗收申請。國家級示範高中的評估驗收標準十分嚴格,它要求學校的教學質量達到相當水準,硬體設施、教育思想趨於現代化,學校在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等方面能夠在本地區乃至更大的範圍內發揮較強的示範輻射作用,學校在教學研究、實施素質教育等方面均承擔一定的實驗任務。響中能行嗎?不少人擔心懷疑,甚至有人背地裡等著看笑話。“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新目標,全體師生員工情緒高漲,信心百倍。校領導一班人,早上5點多到校,晚上11點左右回家。他們要么泡在建築工地上,要么在教室里,要么參加學校的整改會……廣大教工也以學校為家,把這項工作看作自己的一件終身大事。為了驗收工作,有的老師把身邊的孩子送給鄉下的親友關照,有的老師帶病堅持工作,直到累垮了身體,有的老師廢寢忘食,鑽研教材,改進教法……天道酬勤,2000年4月,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專家組在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綜合治理、環境建設諸方面對響中進行了認真嚴格的評審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校“辦學質量穩步提高,在本地區處於領先地位”,達到了國家級示範高中的評估標準。驗收組的組長感慨地說:“在響水這塊經濟落後的土地上,能辦出這樣一所好學校,這真是一個奇蹟。”
眾所周知,響水縣的基礎教育相對薄弱,該校的高中生源素質和周邊縣市相比差距很大。面對現實,響中人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氣餒失望。廣大師生目標一致,自加壓力,奮力拚搏,決心打破生源決定論的神話。晨曦初現,許多老師便來到了校園;夜深人靜,辦公室里有老師伏案備課的身影;節假日裡,學生走了,很多老師卻依然趕來辦公。“燭光搖影育出人才濟濟,披肝瀝膽換來景色常新。”近年來,該校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2001年,在全省高考錄取率下降近10個百分點的形勢下,該校本科錄取率不降反升,公辦本科數達到了358人。2002年達430人;
2003年公辦本科達線531人,增長幅度列鹽城市10所重點中學首位。2004年高考,該校考上公辦本科的生數超過600人,是鹽城市“看起點,比進步”成績最顯著的學校。
2014年高考,該校文化類公辦本科達線人數為444人,2015年為451人,2016年為460人。連續三年穩中有升。
隊伍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說過:“人才不斷湧出,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同樣,優秀教師不斷湧出,我們的德育才有希望。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該校把強化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作為治教的關鍵,著力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堅持以一流的教師培養一流的學生。學校開展“師德至貴,為人師表”的教育活動,從塑形象、鑄師魂、做表率出發,要求教師以無私的精神塑造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高雅的氣質影響人,並提出教師形象素質達到“三有”:有德———良好師德;有才———多才多藝;有智———知識淵博,從而在全校形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教書育人的校訓。學校在全體老師中開展每學期至少讀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上一堂優質課、寫一篇優秀論文、轉化一名後進生、幫助一名特困生的“五個一”活動:開展以寫好字、說好話(國語)、備好課等教學基本功為主要內容的大練基本功活動,力求教師的工作能力、教學業務能力上層次、上水平。同時,把教師的培訓與教科研結合起來,開展創建“名師活動”,鼓勵教師申報省、市、縣科研課題,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培養了一批教育骨幹和中堅力量。目前,教師隊伍中,取得研究生學歷和正在攻讀研究生的有10餘人,特級教師1名,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10餘人,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市“111”工程培養對象的30人,中學高級教師近73人,有100多人次的教師先後獲縣級以上“記功”、“嘉獎”和“先進個人”殊榮。
文化傳統
校歌
曲:鄔磊
詞:集體
江淮大地 灌河岸邊
一個另人神往的校園
鳥兒歌唱的樂土
雄鷹翱翔的藍天
書山把路開 學海揚帆遠
傳承文明樹豐碑 啊理想高於天
書山把路開 學海揚帆遠
傳承文明樹豐碑 啊理想高於天
更喜棟樑如潮湧
團結奮進天下先 啊天下先
更喜棟樑如潮湧
團結奮進天下先 啊天下先 天下先!!!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
魏佳兵 | 校長 |
汪洪亞 | 副校長 |
賈雲生 | 副校長 |
許利國 | 副校長 |
參考資料: |
建築
江蘇省響水中學大宅院
簡介
江蘇省響水中學大宅院建於2002年10月,迴廊飛檐,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堪稱明珠一顆嵌於黃海西隅,灌河南陰,坐落於江蘇省響水中學校園內黨委,總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總投資21萬餘元。院中陳列著我國農耕時代的一些家具及生活用具,如犁、耙、耩、碓、碾、磨等等,是學校按展品論價付給一定的酬金,從民間徵集而來的。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這些實物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斑駁古舊的外表似乎在陳述它們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解決人們吃喝穿住所建立的赫赫功勳。從一堆陳舊腐朽的封建契約上,字裡行間透露出封建王朝愚昧落後與腐化,更透視出封建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
“耕讀”二字一直是我國古老農業文明的兩緯,支撐著一個又一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還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始終難以釋懷的情結歸宿,無論他們進退窮通,卑微顯達。大宅院薈萃人文慎終,顯示了創建者的智慧與用心良苦,它不僅記載了勞動人民閃光的智慧與質樸勤勞,同時也承載著太多的滄桑與厚重,教育激勵著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學校把它作為德育基地的意義也在此吧!
建院目的
在《大宅院》里有序:“本院所列諸物意使諸學子明了:自鑽木取火至上世紀中葉,吾先民之生計無甚進展,後吾黨推倒三山重整九州,方始大進。從茲有核彈驚風,衛星游空,潛艇退鱉,飛船覽月之壯舉。猶以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國呈大有、民納小康,猛入盛況。願覽者由斯物之古樸笨拙中悟得由幼而壯,由昧而慧之理,司得為群而個為國家之。縱索歷代諸子之文章,橫觀列邦才人之韜略,大凡亦然。如此可具知民俗揚吾禹甸,勤勞忠厚之古風,識國體,保吾中華赤縣共和之基業上品高格成矣。願諸學子睹此諸物深思大悟,切莫負母校之良苦用之也。”
展出內容
展室里大部分以實物形式,直觀、生動地再現了早期人們生產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原始材料,如:大車、耙、轆軲轆車、犁、磨、鋦鍋挑、鐵匠爐、花生架、耩、耬車、手推車、鈀、古陶器、鏟、房契付執、賃租、大秤、木尿桶、棉花弓、小木箱、長鋸等有大件58種,並配有相關的反映生活和生產的畫面。據說牛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獲得初步推廣,到了西漢中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漢代至魏晉的壁畫和畫像磚石刻中有不少“牛耕圖”,從中可以看到漢犁的整體結構和牽引方式,在此都有實物展示。我國農耕時代的家具及生活用具,無不折射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艱辛。而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據東漢崔寔《政論》的記載,耬車由三隻腳組成,即三腳耬。下有三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此可見一斑。院牆四周鑲嵌書法碑石20塊,收集毛公鼎銘文、秦篆、顏體《多寶塔》、曹全碑(隸書)、懷素狂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貼》、《蘭亭序》、米芾《蜀素貼》、王獻之等代表祖國書法藝術發展歷史的名家力作。風格或齊整勻圓,厚重雄勁;或含蓄透逸,柔中有剛富於變化。緩若小溪潺潺,急似飛瀑傾瀉,奔騰跳蕩;亦或豐偉遒勁,大氣磅礴。歷代書聖們那時而凝筆沉思,時而瀟灑潑墨,揮灑自如倜儻風流之神採風韻若隱若現,叫人浮想聯翩,不禁深深嘆服於祖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味前人對文明載道的追求。
院內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石磨、石滾、屬地碑、拐磨、推磨、豆腐架、戶對、杵臼、元寶石等10多件。據《母本》上記載,石磨為魯班發明,石器時代已有石輾棒、不太規則的石制研磨盤、杵臼等。
接待情況
建院兩年多來,我們注重基地建設,多角度,多方面,充分利用基地育人的功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和領導,參與接待了許多省內外領導人,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今後打算
我們將進一步擴大陳列展品,收集一些七十年代前的生活用品和古老的生產工具,如:風車、水車、汽油燈、小煤油燈、黑窯碗等文物。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16日,被省教育廳評為2019年江蘇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