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來到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參觀!
韶山人傑地靈,風景秀麗,相傳舜帝南巡來到韶峰,見這裡山水綺麗,頓覺賞心悅目,遂命隨從奏韶樂,瞬間山鳴谷應,鳳凰來儀,百鳥飛躍,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韶山因此得名。“韶”字拆開乃是“音”、“召”二字,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優美的音樂,召來鳳凰的美好
意境。
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也正像一顆明珠鑲嵌在韶峰的半山腰。它占地2萬平方米,總投資800多萬元,1992年4月動工興建,1993年11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碑林由廣州美術學院設計,“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九個大字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門樓上方的三道弧形不鏽鋼管象徵彩虹,寓意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一區,毛澤東青少年時期。
明 恥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1915年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諜,要袁世凱政府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限48小時答覆。5月9日,袁世凱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激起全國公憤。
《明恥篇》是湖南一師教員石廣權寫的一本書。書中將日本侵華史實分別以七篇文章列出,書成後由學生集資刊印。毛澤東讀後,在封面上題寫了這四句詩。
本碑造型為拳拳報國之心。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是毛澤東早年詩詞的代表作。這首詞作於1925年2月,毛澤東攜夫人楊開慧,兩個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還秘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韶山支部和國民黨的區黨部,同地主民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毛澤東在韶山的舉動,驚動了省城反對國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黨的湖南省省長趙恆錫,他密派快兵趕赴韶山捉拿毛澤東,為躲避趙恆錫的追捕,毛澤東再次來到長沙,轉赴廣州去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成行之前,他漫步橘子洲頭,望著萬山紅林,漫江秋色,聯想日漸高漲的革命形勢,當年新民學會會友歡聚一堂的情景,重現眼前,他激情在胸,寫下了這篇擊濁揚清的文章,在詞里,以一聲: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告別了過去,為過去的書生意氣畫上了一個句號。
1963年編選《毛主席詩詞》時,主席特意把這首《沁園春·長沙》選為開卷之作,足見這首32歲之作的分量。
碑體造型結合詩意,以“百舸爭流”的意境造型,碑體上面雕刻成風帆狀,下面成波浪狀,象徵長沙波濤滾滾,百舸爭流,寓意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革命高潮即將到來。
泣母靈聯二首(1919年10月)
其一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其二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這兩首泣母靈聯是由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佛學家趙朴初親筆恭錄的。毛澤東的這兩副泣母靈聯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去世的悼念之情,當時掛在祭他母親的靈堂前。另外,毛澤東還寫了一首《祭母文》,文中詳細地頌揚了他母親勤勞、樸實、善良和厚道的美德。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並專程拜祭了父母墳,他獻上幾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一躬,並且還說了兩句話:“前人辛苦,後人幸福。”事後,他對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麼鬼呀、神的,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黨、老師、同學和朋友。還得承認,下次回來,我還得看望他們。
本碑以墓碑形狀造型,表示對主席父母的深切悼念。
請各位跟我繼續往上走。大家不妨數一數這個台階有多少級?這裡面包含著一個寓意。
喔!已經有朋友數出來了,26級,對,它寓意主席的誕辰日,12月26日。
賀新郎·別友(1923年12月)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象颱風掃環宇。重比翼,和雲翥。
這首詞是毛澤東寫給夫人楊開慧的。楊開慧和毛澤東於1920年冬結婚,1921年秋,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一直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湖南省委機關設立在長沙東東門中吳門外清水塘,毛澤東和楊開慧就住在這裡,1923年,毛澤東奉中央的通知,準備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臨行前,楊開慧為他送行,這首詞就寫於這次分別之際,當時,楊開慧剛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而毛澤東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又要離別剛生產的妻子,此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碑的造型也是以兩面紅石對摺分刻取珠聯壁和之意,形容一對革命伴侶難捨難分的情景和情融心通的思念之情,碑左邊的三角體代表主席,而右邊的三角體代表楊開慧的次子毛岸青,取意主席為了革命,舍小家,為大家,忍受著與親人天各一方的痛苦,而碑體的底座是半圓形狀,意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直到1924年夏,楊開慧和母親一起,帶著毛岸英和不滿周歲的毛岸青來到上海,毛澤東親自到碼頭上迎接,才結束了夢犖魂繞的兩地生活,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菩薩蠻·黃鶴樓(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詞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前夕作者的蒼涼心境。
1927年春天一個陰雨的日子,毛澤東腳步沉重地登上了黃鶴樓。當時,正是北伐成敗的關頭,中華民族正在興廢之間,革命風雲變幻無常。詩人百感交集,為國為民憂慮,他憂慮的是:蔣介石舉起屠刀,製造了血腥的4.12大慘案。接著,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蔣汪同流合污,更加瘋狂地鎮壓革命,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處於失敗前夕。毛澤東面對奔流的滔滔江水,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菩薩蠻·黃鶴樓》。毛澤東曾這樣說明當時的心境:“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境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8月 7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
本碑為樓亭形狀,象徵黃鶴樓。背面碑文是王遐舉敬書。
現在,請大家扶好護欄和我一起抬階而上,進入碑林第二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地勢陡升,艱難而上,正符合毛澤東由激進的知識青年到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傑出領袖的轉變歷程,這也是設計者將這段石階設計得這樣陡的含意。這一區共收錄了毛澤東詩詞17首,反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戰略轉移。
毛澤東曾自嘲地稱自己為“山大王”,這位“山大王”在山裡寫的第一首詩說的是1928年8月反擊同民黨軍隊第二次“會剿”中的黃洋界保衛戰。
黃洋界保險保衛戰是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澤東分別率紅四軍主力下山襲敵,山上守軍不足一營。湘贛兩省之敵以四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對井岡山進行“會剿”。井岡山根據地面臨著第一次大危機。8月30日下午4日左右,敵人發起了最後的總攻,駐守在黃洋界的紅軍以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向敵人集結攻山的部隊轟擊。當時只有三發炮彈,不料前兩發炮彈都因受潮沒有打響,所幸的是,最後一發終於在敵群中炸開了。敵人以為是主力已經回山,連忙在半夜撤走了。
9月8日,朱、毛率紅四軍主力回山,聽說黃洋界保衛戰取得的勝利,興奮異常,寫下了這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
主席寫下了一場他未親眼所見的戰鬥,他用《西江月》的詞碑為這首詞起了一個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岡山”。
30年代初,在上海的魯迅輾轉讀到這首詞,他對地下黨員馮雪峰說:“頗有山大王的氣概。”
1934年1月,馮雪峰來到了江西中央蘇區,把魯迅的這個評價轉告了毛澤東,毛澤東聽後哈哈一笑,看來是“心領”了。
這是人們知道的魯迅對毛澤東詩詞的唯一評論。
清平樂·蔣桂戰爭(1929年秋)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蔣指南京同民黨政府的蔣介石。桂,廣西的簡稱,此處指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1929年春天,又爆發了蔣馮(馮玉祥)戰爭,毛澤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開闢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可是在蔣桂戰爭爆發以前,黨內右側機會主義分子看不到敵人的薄弱環節和革命的有利形勢,產生悲觀情緒,提出“紅旗到底要打多久”的疑問。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軍閥混戰的時代畫面,歌頌了黨領導人民創建革命根據地偉大鬥爭,委婉地批評了黨記憶體在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和悲觀情緒。毛主席曾戲稱這首詞是“馬背上哼成的。”他說:“在馬背上,人有的是時間,可以找到字和音節,可以思索。
採桑子·重陽(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為我國節氣名,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1929年重陽節是公曆10月11日,正值秋天。此詞當與《清平樂.蔣桂戰爭》作於同一時期。寫的是重陽節令,但不是單純寫重陽,而是借寫重陽節讚美戰地勝似春光。
如夢令·元旦(1930年1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如夢令·元旦》作於1930年1月,毛澤東重新擔任紅四軍領導職務不久。這裡的“元旦”是指農曆正月初一。題寫“元旦”,並不像過去的詩人那樣寫慶祝活動,而是專寫軍事行動,這是獨樹一幟的詠元旦詩詞。
1999年12月底,毛澤東在上杭召開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著名的古田會議。紅四軍“九大”剛結束,部隊就面臨危機,贛閩粵三省敵軍調動14個團,第二次“會剿”閩西蘇區。為了粉碎敵人的“三省會剿”,紅四軍前委決定從福建向江西作戰略性轉移。紅四軍四個縱隊從古田出發,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西越武夷山,去江西開展游擊戰爭,這次戰略性轉移的勝利,宣告了敵人“三省會剿”的失敗。
本碑文為賴少其敬書。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人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不周山下紅旗亂。
這首詞著重寫的是井岡戰役,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中關鍵性的戰役。
1930年12月,國民黨政府在南昌召開會議,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調集七個師十萬兵力,採用“分兵合擊”的辦法,分八個縱隊,三個作戰區,由北向南推進,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在吉安東固地區。當時紅軍採用“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的辦法,終於在1930年12月26日,包圍張輝瓚所部於龍岡,張本人被活捉。這首詞當寫於反第一次大“圍剿“之後,第二次反”圍剿“開始之前。
本碑文由顧廷龍敬書。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三首詞創作於1934年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生長征,經過福建、貴州、雲南、四川、甘肅等省,所經過的地方,高山峻岭占多數,據不完全統計,有十八座大山。這三首小令寫於長征行軍之中,雖非一時之作,但內容互有聯繫,而且都是寫山,所以詩人將它們放在一起,通過描寫大山險峻,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展示了詩人廣闊胸懷和不屈不撓的旺盛鬥志。
本碑文的背面是肖嫻敬書。
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是主席在沉寂了三年重掌兵權後寫的第一首作品。
為了這首詞,毛澤東後來專門作注說。此詞的寫作大背景是“萬里長征,千迴百轉,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
婁山關,坐落在遵義城北婁山關的最高峰上面,當年襲取婁山關一戰,維繫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命脈,紅軍是拂曉時分開始向這座防守遵義的天險要塞進發的,戰鬥打響後,紅軍經過反覆的衝鋒,來往的肉捕戰,一直傍晚時分,才把敵人完全擊潰占領了婁山關關口。所以這裡沒有寫戰鬥勝利的喜悅,全詞甚至沒有一個字寫勝利本身,因為前進中不知要越過多少雄關漫道,迎接多少悲壯的挑戰。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