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訓練促進面孔識別:認知及神經機制研究

音樂訓練促進面孔識別:認知及神經機制研究

《音樂訓練促進面孔識別:認知及神經機制研究》是依託湖南師範大學,由陳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樂訓練促進面孔識別:認知及神經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杰
  • 依託單位:湖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課題組前期的預實驗初步發現音樂專家的面孔識別能力要顯著高於非音樂家。為深入探索這一研究發現,本項目研究將採用多種實驗範式,結合行為、ERP及fMRI技術,並通過橫斷的對比研究(音樂專家與非音樂家)系統考察音樂訓練對面孔識別的促進作用及其認知神經機制。本項目將回答以下兩個科學問題:(1)音樂訓練對面孔識別的促進作用能否通過多種實驗範式和多種技術手段得到驗證,其有著怎樣的行為及神經反應特點?(2)音樂訓練對面孔識別的促進作用是通過何種認知機制起作用,其有著怎樣的神經基礎?本項目研究:(1)能加深我們對音樂功效的認識,為當前的音樂教育提供科學依據;(2)豐富面孔識別研究領域的成果,加深了我們對面孔識別神經機制的理解;(3)從大腦可塑性角度,揭示人類面孔識別系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並為面孔失認症的治療與康復、大腦潛能的開發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新的思考和途徑。

結題摘要

音樂訓練能引起大腦皮層廣泛區域結構及功能的變化,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促進個體廣泛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往研究發現長期音樂訓練可能通過改變面孔加工相關腦區的結構和功能,而對面孔識別產生影響。本項目從音樂訓練對一般認知活動的促進作用以及面孔識別的大腦可塑性出發,採用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技術,旨在揭示音樂訓練對面孔識別的促進作用,並進一步探討其背後的神經機理。本項目重點考察的內容為音樂訓練對面孔識別的促進作用及其認知神經機制。我們採用ERP技術首先考察了音樂經驗對視覺情緒圖片認知加工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音樂誘發的情緒經驗對不同情緒效價圖片有著不同的調節作用。隨後的研究我們採用腦電時頻分析技術和準穩態回響實驗範式,發現音樂專家與非音樂專家不但在低級感知覺加工上存在差異,在高級認知控制加工上也存在差異。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通過三個層層遞進的行為實驗一致發現,音樂訓練能促進音符和面孔加工,但是對文字加工沒有影響。而且三個研究一致發現,面孔識別的成績與音樂專家開始學習五線譜的時間呈顯著的相關,即學習五線譜的年齡越小,面孔識別的成績就越好。進一步的ERP研究發現,在面孔加工上,音樂專家的N170波幅顯著小於非音樂家的N170波幅,但是在音符和文字加工上,兩組被試的N170波幅沒有顯著差異。音樂專家面孔加工表現出更小的N170波幅,可能反映了音樂專家更高效的面孔識別能力,只需要動用較少的神經元活動或者較少的認知資源就能達到面孔的識別。這些研究結果為音樂訓練促進面孔識別提供了比較堅實的證據。本項目從行為和神經層面上對音樂訓練與面孔識別的關係做出了重要探索,能有效加深我們對音樂功效的認識,為當前的音樂教育提供科學依據,也加深了我們對面孔識別認知神經機制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