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

韜晦

韜晦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tāo huì,釋義借指才能行跡隱藏不露等。語出《梁書·張充傳》:“頃日路長,愁霖韜晦,涼暑未平,想無虧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韜晦
  • 讀音:tāo huì 
  • 釋義深藏不露
  • 詞源:舊唐書·宣宗紀
釋義,出處與詳解,相關連結,

釋義

韜光晦跡的略語。把鋒芒收斂起來,把蹤跡隱蔽起來。指深藏不露

出處與詳解

1、指光芒收斂。
①《梁書·張充傳》:“頃日路長,愁霖韜晦,涼暑未平,想無虧攝。”
②清 鄭燮 《夜光木歌》:“白日韜晦,宵暗晶明。”
2、借指才能行跡隱藏不露。
①《舊唐書·宣宗紀》:“常夢乘龍升天,言之於 鄭後 ,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 大和 、 會昌 朝,愈事韜晦。羣居游處,未嘗有言。”
②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蘿公主》:“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一跛嫗執炊而已。”
③鄒韜奮 《經歷》八:“在那篇說教里特別提到我的名字,說我好得不得了,除學識是怎樣怎樣的精研通達外,性情又是怎樣怎樣的謙遜韜晦。”
④《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其時齊國強盛,侵伐諸侯。(燕)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待時而動。”
⑤明李贄《楊修》:“ 修 亦每於 操 前馳騁聰明,則 修 之不善韜晦,自宜取敗。”

相關連結

《舊唐書·宣宗紀》記載,唐宣宗李忱為光王時,做夢也想當皇帝。但卻把自己的野心深藏不露,“愈事韜晦”(更加千方百計掩蓋自己內心的企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