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陵

韓王陵

韓王陵墓群分布在河南省新鄭市新鄭市鄭韓故城周邊地區,是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曆145年間,戰國時期韓國九世候王的陵墓群,已發現有11處28座陵寢。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車馬坑和貴族墓,形成了龐大的陵墓群。韓王陵規模之大,保存完整,是我國現存戰國時期各國帝王陵墓中所罕見的,是研究戰國時期六國陵墓的重要實物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韓王陵
  •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鄭市新鄭市鄭韓故城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
王陵構造,韓國歷史,起源,強盛,衰微,題詠紀念,

王陵構造

韓王陵
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車馬坑和貴族墓,形成了龐大的陵墓群。韓王陵規模之大,保存完整,是我國現存戰國時期各國帝王陵墓中所罕見的,是研究戰國時期六國陵墓的重要實物資料。
新鄭地貌西高東低,地處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只有東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區。韓王陵墓區均在鄭韓故城周圍。丘陵地帶水土深厚,土質細密堅實,韓國國君選作塋地。韓國曆時145年(公元前375——230),歷經君主9位。通過1985~1986二年的鑽探調查,已發現韓王陵寢11處28座墓冢。分別是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東墓冢4座、觀音寺鎮王行莊村北墓冢4座、城關鄉苗莊村南墓冢2座、辛店鎮冢崗村南墓冢1座、城關鄉暴莊村西墓冢5座、城關鄉胡莊村北墓冢1座、梨河鎮宋莊村東墓冢2座、梨河鎮馮莊村南新鄭監獄院內墓冢2座、觀音寺鎮柳莊村北墓冢3座、新村鎮七里井村西北部墓冢3座、西亞斯商業學院內墓冢2座。從調查看,墓向均南北向,墓冢除宋莊一處是南北排列外,其餘10處都是東西排列。墓形制絕大部分平面呈“中”字和“舟”字形,個別呈“甲”字形。另大部分墓有陪葬坑。墓室填土封冢均用夯打且堅實。韓王陵規模之大,是歷代王陵中罕見的。墓葬的遺存,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經濟及其陵寢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2年3月~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許崗村韓王陵M4及3、5號陪葬坑進行了發掘清理。據已掌握的資料判斷,許崗4座大型古墓為戰國時期的墓葬。這一發現不僅為尋找韓國國君陵墓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反映奴隸主貴族宗法關係的公墓制度的瓦解、家庭墓地制度的形成以及以國君陵墓為主體的陵寢制度的確立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韓王陵於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鄭韓故城)。

韓國歷史

起源

韓起源於晉國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晉成為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韓康子與魏桓子奉宰相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然後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為三個諸侯國,是為三家分晉。
中國歷史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1]。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1]。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厘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2]。末期的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占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題詠紀念

滿江紅·雪後訪韓王陵
歲暮隆冬。
風凌厲,
綠苗白雪。
郊野路,
凍泥冰屑,
硬滑如鐵。
金鼓旗幡成陳跡,
荒丘殘冢積黃葉。
望眯眼,
村落斷蹤炊煙歇。
建高冢,
狐兔穴;
修壯殿,
城池缺。
嘆興亡相續,
枉銷人傑。
殘照西風花落去,
霜晨號角懸新月。
萬雙手,
重整舊山河,
從頭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