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李若素。河南省新密人。1936年出生,1954年支援東北到齊齊哈爾市第十一中學(昂昂溪第七中學)當教師,1979年回到鄭州。曾任《莽原》雜誌社編輯、《鄉鎮企業報》主編、《河南文化志》主編。1995年出版《新道德經》,2005年出版《李鐵城詩詞選》,《李鐵城書畫集》,2001年《祭炎帝文》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現任河南省文史館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鐵城
- 別名:李若素
- 出生地:河南省新密人
- 出生日期:1936年
著作成就,人物評價,
著作成就
經世之作——《新道德經》
先生生於民族危亡之秋,長於動盪艱困之歲。一生有兩大愛好:讀書與遊歷。半個多世紀以來,遊歷了名山大川,飽覽了名勝古蹟文化聖地,除西藏、新疆外足跡遍及全國,又經歷了教書、放牧、住牛棚、政治風暴等,他的好學深思的習慣,使他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有深刻領悟。有時候在半夜他會突然為一句話披衣起床,掌燈記下所思。他研究大量文獻,收集各種信息。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他看到世界暴力犯罪猖獗,全球性腐敗泛濫,利益爭奪引發戰爭,深深認識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平共處,民族振興,加強法制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提高對人道德品質的培養塑造。他根據自然、人類、社會規律,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汲取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把自己人生感悟融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學於一爐,用凝練典雅的今古文,以當代人觀念與時代精神,嘔心瀝血寫出了一部蘊涵智慧與創見的奇書——《新道德經》。全書共一萬餘字,分立身、治國、事理三篇,揭真諦、明事理、析禍福、講治亂、究窮達、辨興衰,針砭今日世界之弊端,闡述立身處世治國經世之法則。是人生指南,治國箴言,被著名作家柏楊先生譽為“句句是真言”。1994年該書在《淮海文匯》節發後,即被國內有影響的《新華文摘》《散文選刊》等多家報刊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的手抄傳閱,有的教子背誦,被國人譽為“五四運動以來闡述人生問題最為精闢的警世之作”。
該書超越了意識形態和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的分野,探索人類生存中的一般法則。它既吸收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途徑,又注入了時代的嶄新內容,是當代人新的管理理念、人生指南式的百科全書。是作者在更大範圍更高視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內涵與實質的繼承超越和發展,如儒家的入世精神,以至儒家學說中常見的仁、義、善、惡、名、實、利等常見的命題的沿用和全新的闡釋;吸收了法家的以法治國的思想,並進一步論述法制與道德建設的關係;汲取了墨家的簡樸、躬身實踐、“非攻”思想,道家的退讓妥協、平衡和諧思想等。它初看是屬於傳統文化的,但稍一品味,它又屬於當代人的,提出了如“生命不滅論”、“生命價值轉換論”、“無欲即無道,無為即無德”:尊重人的正當欲望,欲的三種分類和相對不同對策、“道德核心說”:正直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和核心、德與法的關係、求同存異的哲學基礎、“勢”的分類及“度”的重要性、愛情是條件的交易說、友誼的分類、人的生存資本說、命運的存在、名利的全面理解、幸福的根源、人類發展的九大法則(生存、競爭、節律節制、和諧、平衡、勝利、現實、未來、創新)、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大同的變化等重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學說。因此,此書既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也並非針對某國、某地區、某民族、某宗教、某信仰情況,而是面向全人類全社會,適合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信仰的一般法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陳昊蘇會長給先生來信說:“向世界介紹這一中國人的智慧成果,我願勉力為之,因為我相信這或許對全人類的未來都能產生重大的效益······”。內蒙古自治區80多歲的達斡爾族鄂維元老教師說:“《新道德經》對人生體會深刻,有很深哲理,以生花妙筆寫來,讀之受益匪淺。能與李家老祖宗李耳之《道德經》同樣傳之千古”。雲南麗江東巴族李靜生(東巴文化研究所所長):“此書在麗江文化人中傳閱,看了書的人都驚嘆於作者的睿智與哲思”。河南鞏義小李河村村主任兼鑫旺集團董事長張春望把此書列入該村學校、村民、企業的必讀之書。尤其是本書的語錄體特點,隻言片語,思想深邃,一針見血,點到為止。它並非系統全面論述某一專題,故必須綜合理解全書,不能斷章取義。在藝術風格上,先生文筆雖用古漢語句法,但在保持和追求古漢語的簡約典雅、凝練精美、喻賦生動的同時,做到通俗易懂,不艱澀玄奧。兩千五百年前有老子的《道德經》,兩千五百年後有拼棄了前人抽象思辨、具有更廣闊視野的、可感可視可操作的具體人生,具有人文主義哲學特點的當代的新《道德經》。是上至總統國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可不讀之書!是弘揚炎黃文化華夏文明的一部力作,是一部跨世紀之作!必將影響當代,澤及後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必將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寶典。
對華夏文化的巨大貢獻——碑碣藝術
先生的碑碣創作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可以說是在又一領域為東方文明華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碑碣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對歷史事件、人物、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記載,客觀反映了當時的文明狀況。如瑪雅石碑的發現破譯,使現代人知道了古代墨西哥與中美洲地區瑪雅人的文字、宗教、天文、曆法,了解了瑪雅並不是一個單一王國,而是有許多相互對立的小國和城邦組合而成,豐富了人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我國西夏碑的發現,使我們知道了在世界上已消失的西夏文字和歷史,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內涵。碑碣已成為社會人類發展史中一個國家、民族某階段的文明象徵,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諭和囑託,是子孫後代的重要歷史文物,對文明的傳承和延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古至今碑碣都受到極大的珍視,尤其在當代,不少國家都立法保護。
盛世立碑修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少地方為恢複本地的名勝古蹟,開發旅遊景觀,紛紛邀請文化人為當地標誌性的人物或古蹟撰文作記,樹碑立傳。這不僅反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在眾多的碑文作家中,李鐵城先生是一個有重大貢獻的作家之一。素有“南有魏明倫,北有李鐵城”之說。二十多年來,他以歷史為視野,多角度全方位從事碑文創作。從內容來說上從炎黃二帝(他寫的《祭炎帝文》2001年編入高中語文教材)、先哲聖賢,文學巨匠、下到社會賢達、普通百姓。從體裁來說有碑誌記傳、詩文書畫。從書體來講有真草隸行。他撰文並書寫了《軒轅黃帝之碑》、《孔子之碑》、《嫘祖之碑》、《詩聖杜甫之碑》、《鄭氏三公之碑》、《韓昌黎先生贊碑》、《劉禹錫之碑》、《唐詩人李商隠碑》、《司馬光之碑》等十餘通重要碑碣。由於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重要歷史人物輩出,在中國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先生的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條件,造就了先生一個人創作出眾多著名歷史人物的碑文,這使他成為自古迄今的第一人。尤其集碑文創作與文字書寫於一身來說,他更是唯一的人。先生創作的碑文,思想內涵的豐厚與書法的藝術水平都達到了經典的境界。出版的《軒轅黃帝之碑》、《孔子之碑》,便是有力佐證。
立於黃帝故里的《軒轅黃帝之碑》,歌頌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開啟“萬世一統之基業”,傳播“千秋文明之曙光”的偉大功績;呼喚今人“同心同德,共襄盛舉,民族振興”,“薪火相傳”,“共輝祖光”。在2006年全球億萬華人矚目、56個民族團聚中原的“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前來參加拜祖大典的國家、省內外領導人以及海內外嘉賓看到《軒轅黃帝之碑》,無不敬仰有加,交口讚嘆。為海內外華人了解炎黃文化,增強民族團結,振興民族經濟,弘揚民族精神,繁榮民族文化,創建和諧世界起到了有益作用。在2007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50周年時,先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代表受邀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訪日,時孔子碑剛剛刻竣未立,先生帶去照片贈送日本友人,受到讚譽和敬重,起到文化交流作用,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加我國“軟實力”作出了貢獻。之後《孔子之碑》出版,它將和先生撰寫的其它碑碣一樣,流傳千秋萬代,成為後世子孫寶貴的文化財富。
《孔子之碑》是2006年3月為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而立的。我國從清末宣統及1911年辛亥革命起,從曲阜到全國各地孔廟,都沒有專門為孔子立碑全面介紹他的事跡和評價他的貢獻,先生的《孔子之碑》在當代在全國尚屬首次。鐵城先生飽蘸激情,以古雅凝練的辭賦語言,雄渾博大的氣勢撰成孔子碑文。扼要介紹孔子生平及教育、政治、倫理、哲學思想,並充分評價他對中國文化及民族成長,對世界文化、社會進步方面的偉大貢獻。同時結合當代國際形勢指出“科技大昌而兵連禍結,商貿欣榮而貧富不均,交往頻密而猜忌時起······。故1988年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同聲呼籲:二十一世紀人類應從孔子處汲取智慧,良有以也”。指出孔子思想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同時指出其不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後人研究當代史留下一重要資料。其文氣魄宏偉,豪邁厚重;濃郁酣醇,韻味悠長。他為河南鞏義鑫旺集團撰寫的《振興門記》,熱情地歌頌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新農村的興旺景象,總結了近年農村經濟發展和衰敗的規律,提出了“天不佑貧,因振而興”,“天不佐富,因德而繼”的觀點,對新農村建設具有警示意義,這八個字也可成為現今格言警句。先生還創作了大量記述普通百姓嘉言懿行的碑文。先生的碑文作品,有意識地開創了既有古文的簡約凝練,富有韻味,典雅雋永,又有現代漢語的通俗易懂,力避艱澀深奧的文體。
先生不僅感悟歷史,從那裡挖掘現實思想,而且還寄情山水自然,啟示人生。《中原山水賦碑》用雄健的筆觸,豪放的激情,謳歌了中原形勝,厚重人文。嵩縣天池山摩崖石刻《忘憂石記》,讓人領悟了“中堅而外圓,默然守靜,與世無爭,大水突來,巋然不動,隱忍以度時艱”的人生哲理。浮戲山《臥龍台碑》是他創作的《沁園春》詞碑,在長5米高3米巨大白色花崗岩上的金字狂草書,雄渾豪放,發出了“欲與鷹鶻競傲遊”,“齊踴躍,看後來居上,獨立龍頭”的呼喚,不僅賦予大自然文化內涵,更激勵遊人奮發向上。在我國最古老的巨柏——嵩陽書院兩顆將軍柏的詩碑中,對世放歌:“盤古開天河混沌,伏羲曾經巢其身”,“漢武驚呼大將軍”。“世人自古有代謝,江河滔滔流不歇,此樹青蒼葆無極,中華浩氣永不滅”。激昂的詩情和奔放的行草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用書法繪畫表達人生感悟哲學思想
先生的書法藝術,集先生的一生學養,各家之長,既有晉唐之源,顏柳之宗,又有自己的創新,形成獨特風格。他對自己的書法要求甚嚴:不求類人,只求像己;不求比貓畫虎,只求抒真性情。先生楷書《軒轅黃帝之碑》、《孔子之碑》用筆厚重飽滿,中鋒行氣,顯示出先生的深厚功力。點法或藏或露,或方或圓,或揚或抑,左顧右盼,上俯下仰,寓靜於動。豎如中流砥柱,大浪襲來巋然不動;橫似殿閣梁棟,力承千鈞。結體穩中有險,斂放有度,嚴謹莊重而有變通。整碑書法給人以深厚醇健秀勁婉美,獅蹲虎立氣宇軒昂之感。特別是碑中反覆出現的“子”“而”“其”“之”“也”等字,或肥或瘦,或扁或長,或坐或臥,或站或行,形態各異,筆法多變,異彩紛呈,無一類同。隸書《振興門記》、《嫘祖之碑》汲取《泰山經石峪》《張遷碑》《西峽頌》營養精華,創建了自己的筆法,更顯厚重磅礴,大氣雄渾。先生用行楷書寫的《中原山水賦碑》柳意甚濃,兼含顏歐,且時參以行或草,寫來自由舒展,天然成趣。行草書書寫的環翠峪《臥龍台》詞碑、嵩陽書院《將軍柏詩碑》等,筆勢瀟灑秀逸奔放不羈。點或似空中墜石,或如小鳥臥枝;豎如懸崖瀑布,有勢不可擋之慨。線條老辣,富有生命張力。字有斷連,意穿氣貫。欹正相生,通篇和諧。其書風清新勁健,有風波行舟之勢;行筆灑脫飄逸,觀之如雲端翔鷹山林來風。轉折處溢出敏捷才思,筆鋒中迸發澎湃激情。他把草原的空曠意象,山峰的險峻特徵,建築的立體空間,音樂的節奏旋律,生命的生機勃發,大自然的和諧相生,哲學的理性思維,蘊寓於書法筆墨之中。陳昊蘇先生對《詩聖故里鞏義三聖碑》大家讚賞:“書法功力極深,眾體皆備,與文章詩詞相輝映,為祖國山河增添了光彩,令人欽敬”。
先生一生鍾情大自然,熱愛美術,從青年時代起利用假期四出遊覽,那時他的經濟條件尚難購置照相器材,便以繪畫記錄所見。其繪畫作品表現內容也大多是山川河流田園風情。他以對故鄉的深情厚愛之情,表現在四十多年前對故鄉風光的作品中。六七十年代以前的家鄉山清水秀,白鸛綠鴨戲水,魚蝦螃蟹爭游,水車磨坊吐雪。河兩岸翠柳倒掛,谷十里櫻桃滿枝。春天櫻花飄香,秋天紅柿透甜。漁翁撒網撲魚,農夫田園勞作。因此,先生的繪畫作品不但表達了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也成為今天研究原始地貌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史料。
詩詞歌賦意蘊深遠品格高古
先生一生坎坷蹉跎,命運多舛,但依然志存高遠。他的詩辭歌賦,主題韻調是一個被逐放者屈原式的心魂錄,也是貝多芬式的伸志暢懷的命運交響曲,彰顯其特立獨行,或憂患國家,或憤世嫉俗,或冰雪自守的情操。
讀他的詩詞,常會產生唐吉柯德式的虔誠、大戰風車與敦煌壁畫中飛天起舞交錯迭映的意象,執著大氣中透著靈動。難能可貴的是,他身陷時代災難中並未泯滅赤子童心,而是“采來春色染乾坤”。先生的詩詞,是對正義的張揚,對邪惡的鞭撻,對朋友的摯愛,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然的讚美的詩篇,無不流露出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誠之情。這些感情有時傾訴,有時哀怨,有時吶喊,有時歌唱,真是酣暢淋漓,感人肺腑,顯示出作者正直的人格和不媚俗、不附權勢的節操。因此,用任何幾句話是概括不了先生的詩和他人的特色的。他是一個自然之子,天然地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無限依戀;他是一隻受傷的丹頂鶴,一邊啄撫著血流汩汩的傷口,一邊又傲視眾禽;他是一位志士,志存高遠,時刻準備著報效黎庶;他是一位仁人,悲憫著人世無盡的哀痛與不幸;他又是一位智者,品味和洞察著人生哲理;他終究是一位夢幻者,對人生總有一種美好輝煌的憧憬,始終在夢幻中生活,而且十分虔誠,這正是他現實人生的真實寫照。“模糊荒徑無人到,滿地陽光似毯鋪”(《幽谷》)對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妙發自作者生命深處的熱愛。“春夢闌珊風細細,花前獨坐到天明”(《花前獨坐》),“滄桑數度祠宇在,德入民心便是神”(《解州關帝廟》)此情、理、義、神俱足的詩詞意境,是發自先生肺腑的傾訴,既是對世人而言,也是對時空而語。“欲知憂樂事,更下一層樓”(《登鸛雀樓》)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映成趣,充滿哲思,內涵飽滿。體現了詩人洞察社會,關注民生的樸素思想。“陣陣笛聲驚殘夢,輕風細雨過中條”(《雨中乘車過中條山》),描寫了濛濛細雨中山村飄緲,濃雲和車輪競飛賽跑,幽谷中笛聲驚醒了車內夢中人,醒來已過了中條山的詩情畫意,典雅不讓古人。著名已故詩人蘇金傘謂先生詩詞“詠物詠懷,具有真情。詠物亦詠懷,融為一體,故能動人”。陳昊蘇先生說“先生詩詞作品思想深刻,格調高雅,可使人從俗務中的到解脫而進入崇高之境。先生詩詞確實不讓唐宋古人,令人敬仰”。尤其捧讀先生那些聲情並茂義理足俱的長歌時,感受到了先生屈原宋玉之情懷,左思曹植之妙筆;看見了先生傾情投入時那悲喜交加的神情,聽見了伏案疾書時筆走雷霆的聲音。正如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俊傑對先生的思想和文采發自內心感嘆:“李先生文才和思想境界,均可與古人相頡頏,可謂我國當代文學之典範,優秀文化之代表”(《中原山水賦》序)。古典詩詞,典雅第一,非高尚情操者不能支撐,非清新獨到者不能被人認可。《李鐵城詩詞選》出版後,贏得讀者強烈關注和好評。我從中選出數首描寫自然風光的詩,也選了幾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描寫同樣內容的詩,均不署名放在一起,請研究古詩詞的朋友挑選出幾首最好的出來,居然挑中先生的。誠如河南文聯原黨組書記吳長忠在筆談中所說:“可續唐宋之風者,李鐵城先生者”。河南大學教授散文家翻譯家劉炳善先生說:“讀這些詩,我仿佛看到李白和李賀的影子”。
戲曲辭章高屋建瓴富有創新
李鐵城先生曾發表大量戲曲詩詞和戲曲評論文章,近年又撰寫了《陳素真傳》。在戲曲理論方面,他發表的《戲曲意境論》、《戲曲品格論》、《戲曲風格論》,在中國戲曲史上首次把中國戲曲分為二十中品格,即“二十四戲品”說,多有創見。先生一生沒有創作出如他人等身著作,作品不多但字字璣珠,內涵博大,理義精深,皆是生命感悟智慧結晶,既能諭人又能經世。特別是先生的《新道德經》一書,既是經世大策,又是思想寶庫。因此,它不僅是先生的,也是華夏子孫的,更是世界的。
人物評價
年逾七旬的鐵城先生閱歷豐富,涉獵廣泛,根基深厚,是集文史哲詩書畫於一身的思想家、學者、碑文家、詩人、書畫家,為河南省文史館館員。他性情直率坦蕩豁達,為人正派傲骨凜然,對友熱情至誠至真,生活簡樸,家中除書籍外別無長物。無論是先生的文章辭賦,還是書法繪畫,無不蘊涵著哲學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字修養,透出對生命對社會對自然的摯愛與思辨,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