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聊齋志異》人物)

韓方(《聊齋志異》人物)

《韓方》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韓方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歸途零涕。遇 一人,衣冠清潔,問:“何悲?”韓具以告。其人曰:“孤石之神,不在於 此,禱之何益?仆有小術,可以一試。”韓喜,話其姓字。其人曰:“我不求報,何必通鄉貫乎[5]?”韓敦請臨其家。其人曰:“無須。但歸,以黃紙 置床上,厲聲言:‘我明日赴都[6],告諸岳帝[7],病當已。”韓恐不驗,堅求移趾。其人日:“實告子:我非人也。巡環使者以我誠篤[8],俾為南縣 土地[9]。感君孝,指授此術。目前岳帝舉在死之鬼[10],其有功人民,或正 直不作邪祟者,以城隍、土地用。今日殃入者,皆郡城北兵所殺之鬼,急欲 赴都自投,故沿途索賂[11],以謀口食耳。言告岳帝,則彼必懼,故當已。” 韓悚然起敬,伏地叩謝。及起,其人已渺。驚嘆而歸,遵其教,父母皆愈。 以傳鄰村,無不驗者。
異史氏曰:“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與策馬應“不求聞達之科”,[12]者何殊哉!天下事大率類此。猶憶甲戌、乙亥之間[13],當事 者使民捐谷[14],具疏謂民樂輸[15]。於是各州縣如數取盈[16],甚費敲扑[17]。時郡北七邑被水,歲祲[18],催辦尤難。唐太史偶至利津[19],見系逮者十餘人。因問:‘為何事?’答曰:‘宮捉吾等赴城,比追樂輸耳[20]。農民不知‘樂輸’二字作何解,遂以為搖役敲比之名[21],豈不可嘆而可笑哉!”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洗濟郡:濟南府,令山東省濟南市。
[2]齊東:山東省舊縣名。公元一九五八年撤銷,劃歸鄒平、博興兩縣。
[3]楮帛:舊俗祭把時用的紙錢。
[4]孤石大夫:呂湛恩註:“《章邱縣誌》:東陵山下大石,高丈餘,有神異,不時化為人,行醫邑中。嘉靖初,嘗化一男子,假星命,自號石大夫。” 按道光《章邱縣誌》卷三謂(東陵山)“相傳此山多仙靈,土人祈禱輒應。” 又嘉慶《長山縣誌》卷一;長山縣西南三十里山王莊有尤泉寺,寺中有孤石神室。
[5]鄉貫:鄉里籍貫。
[6]敵赴都:指赴鬼都。迷信傳說,泰山之南的蒿里山為鬼都。
[7]岳帝,當指泰山神東嶽大帝。迷信傳說,東嶽大帝掌人間生死。《雲 笈七簽·五嶽真形圖序》:“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
[8]巡壞使者:迷信傳說,陰曹地府巡視人間生死禍福的神。
[9]土地:鄉神名。清趙懿《名山縣誌》卷九:“李鳳翧《覺軒雜錄》云:‘土地,鄉神也,村鄉處處奉之。’”
[10]舉:推舉、推薦。在死鬼:屈死鬼,指下文“郡城中北兵所殺之鬼”。
[11]索賂:指祟人以求楮錢。
[12]策馬應“不求聞達之科”:意謂熱衷功名,而又自稱不求聞達。用以諷刺名實相背、言行乖違。趙磷《因話錄》卷四:唐德宗時,“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有人於昭應縣逢一書生,賓士人京。問求何事,答云:‘將應不求聞達科。’”
[13]“甲戌、乙亥之間”句:指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三十四年(乙亥)對西塞用兵,科斂繁瑣事。詳見《鴞鳥》注。
[14]當事者:主事者,指地方主管官吏。
[15]樂輸:樂意輸納。
[16]如數取盈:照數取足。
[17]敲扑:意謂鞭答催逼。敲扑,本為施教令之具;短曰敲,長曰撲。 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答天下。”
[18]歲祲:歲凶,荒年。歲,一年的農業收成。
[19]唐太史:指唐夢賚,淄川縣人。順治進士,官至翰林院。詳見《雹神》注。
[20]比追;同“追比”。謂限期催逼繳納,過期則敲扑示罰。見《促織》 注。
[21]敲比:義同追比。

譯文

明代末年,濟南郡以北好幾個州縣,盛行瘟疫。家家都有病人。齊東有個叫韓方的農民,父母都染上了疫病,韓方對老人十分孝敬,急得沒法,便備好祭品,到孤石大夫廟中痛哭著為父母祈禱。回去的路上,還在傷心地落淚。
忽然碰見一個人,衣著整潔,問韓方:“什麼事這樣悲傷?”韓方詳細地告訴了他。那人說:“孤石大夫是很神驗,但不在治疫病上,向他祈禱有什麼用?我有個小辦法,倒可以試試。”韓方大喜,詢問那人的姓名,那人說:“我不求報答,何必告訴你姓名籍貫?”韓方又懇求去自己家看病,那人搖搖頭,說:“不必。你回家後,拿張黃紙放到床上,厲聲說‘我明天去鬼都告訴東嶽大帝’,你父母的病就好了。”韓方恐怕不靈驗,執意請那人去家裡看看。那人說:“實話告訴你,我不是凡人。巡環使者見我忠厚誠實,讓我做了南鄉土地。我為你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教給你這個方法。現在,東嶽大帝正在從枉死鬼中選拔那些對老百姓有功、或一生正直、不作邪祟的,用作城隍、土地。這些行瘟疫殃害人的,都是郡城中被清兵殺死的冤鬼,急著要去鬼都向岳帝自薦,所以沿途索賄,藉此餬口。你說要告訴岳帝,他們一定害怕,病就好了。”韓方聽罷,又驚又敬.忙伏地叩頭謝恩,起來一看,土地已渺無人影了。嘆息著回到家中,按照土地說的去做,父母果然好了。又把這方法傳到鄰村,無不靈驗。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