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愈祠
- 地點:陝西商州牧護關鎮
- 類別:建築
- 建造年代:唐末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韓愈祠位於陝西商州牧護關鎮秦嶺村的秦嶺山巔。有名的商於古道從韓愈祠的前殿門洞穿過。秦嶺祠院是關中通往河南南陽的必經之地,也是古都長安通往我國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過去這裡行人川流不息。故而,當初秦始皇掃六合、漢劉邦率兵定中原、漢光武劉秀立馬建都洛陽都經過這裡。而後,各朝歷代的名人賢士,如韓愈、白居易、杜牧、吳顯、譚嗣同徒步來此,給秦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詩篇,現存古詩70多篇。如今312國道隧道從嶺底穿過,交通十分便利。秦嶺山勢挺拔,山高路險,崢嶸峻秀,峽谷幽幽,藍水潺潺,懸崖飛瀑,險峰插雲天。四季分明,冬冷夏涼,空氣新鮮。春天山花爛漫,夏暑青松翠竹,林木繁茂,蔭蔽風涼。金秋天高雲淡,群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冬雪積玉砌,銀妝素裹。登上秦峰,四面眺望,山巒疊翠,林海茫茫,雲霧繚繞,奇景秀麗。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真乃仙境。難怪歷代名人過此多題詩吟詠。如唐代詩人司空署寫《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三湘千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思鄉淚,又垂不復收。”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初貶官過秦嶺》:“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路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如今張承武寫《東過秦嶺》:“昔過秦嶺上下盤,今走隧道車輪歡。藍小新線通坦途,乘客猶如雲中仙。”韓愈也曾留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著名詩句。
人文歷史
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終生諡文善詩,又稱韓文公。出身小吏,早孤幼好學,是唐代貞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寬關中謠役和賦稅被唐德宗貶為廣東陽山縣令。在元和時任國學博士、刑部侍郎。元和14(819)年又因表諫佛骨一事,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從潮州召回長安任吏部侍郎。他的一生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反對六國以來浮華奢靡的駢偶之風,提倡“文從字順”的散文。他同唐代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是我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和哲學家。他的一生公正廉潔,無私愛國為民,尊師重教,關心人民疾苦,是一個關心政治的文學家。他寫的《韓愈文集》對唐以後的人教育很大,特別是對偉人毛澤東同志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他寫的《師說》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得到教育部門高度重視,多次課改均被選編高中、國中語文教材,教育當代學生,承繼先哲遺風。韓愈為了挽回中唐日趨衰敗的局勢,為民請命,多次直言上諫,觸怒皇帝、宦官等上層權貴,受其排擠和打擊,多次被謫貶。特別是元和14年(819)正月,憲宗皇帝迷於佛教,不聞朝政,派僧去扶風法門寺迎佛骨進京。當時身為刑部侍郎的韓愈不聽相好勸阻,冒著生命危險,立下破天膽上朝進諫除述弊,觸怒憲宗當場要將韓愈問斬。經過宰相裴度等人的力爭,雖免一死,卻被貶千里以外的潮州做刺史。在離別長安去潮州赴任時,途經商於古道的牧護關(古稱藍關),突降暴雪,頓時積雪奇厚,寒風刺骨。他的出隨從張千、李萬被凍死在冰天雪地之中,葬埋在秦嶺下邊的瓦窯溝口。韓愈本人多虧當時在牧護關修道的侄孫韓湘相救,才將他接回山洞避寒。他很傷感,悲憤交加之下,寫下了千古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障江邊。”韓愈愛國愛民,對民族做出了很大貢獻,在民間古今享有崇高威望。歷史上凡是對人民做過好事的人,總是受到後代人的尊敬和愛戴。為了紀念他,後人在秦嶺山巔立碑修祠院,並把韓愈的生平、《諫佛骨表》和藍關詩鐫刻在石碑上千古流傳。
韓愈祠建於唐末,歷經滄桑,歷代名君曾多次新修和維修。明代的弘治、嘉靖,清代的順治、雍正、康熙、嘉慶皇帝等多次復修。祠院的建築宏偉莊嚴,占地十多畝,廟產耕地一千多畝,養騾馬18匹。在興盛的嘉慶年間,有道人師徒16人,解放初還有4人。殿軒三盈,有正殿、中殿和前殿,東西廊房約三十餘間。祠院雕樑畫棟,塑像威嚴,栩栩如生。正殿有韓愈、韓湘、藥王、張千和李萬塑像。中殿中門是紅色大門,東西兩邊是四方土地,大門下是兩隻猛虎守門。大門上的對聯是清代商州縣令所寫:上聯“雪擁藍關一片冰心寒日月”,下聯“雲橫秦嶺千秋浩氣塞乾坤”,橫批“正氣雲開”。祠院牆壁上有八仙圖和雪擁藍關圖。祠院內懸掛著“泰山北斗”、“浩氣靈霄”和“文雄八代”牌匾。正殿楹聯是“一身正氣能凌日、千古儒風自拔雲”及“仁義繼千年之統、文章起八代之衰”。院內有鐘鼓亭、神廚庫、吊表爐和廂房。祠外還有臥雲亭、湘子亭和窺星樓等。祠內外有36個石碑,如“雲橫處”、“佛骨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和歷代翻修的石碑等。最有名的是“同光日月”碑。碑頭是“高山景雄”,對聯是“天界此心同此理,予將斯道覺斯民”。離祠院不遠在瓦窯溝口還有張千、李萬墳墓,占地約一畝。整個祠院建築在文革前一直被保護著。據老人說,歷代大小官員和文人賢士從此經過,都要進祠院謨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廟會和每月初一、十五香火極其旺盛。唐後歷代文人賢士從此經過留下了很多優美的詩篇,現存70餘首。如唐代詩人杜牧“早入商山百里雲,藍溪橋下水聲分。流水舊聲入舊耳,此回嗚咽不堪聞。”明代詩人楊一清詩題《文公祠》:“骨肉相逢興不孤,朔風吹雪滿頭顱。一身正氣青天在,八代衰文赤手扶。猶有篇章傳道路,豈應香火托浮屠。廟門下馬瞻依地,卻愧經行是坦途。”清代譚嗣同寫的《過秦嶺昌黎祠》:“綠雨濃煙山四圍,水田千頃化僧衣。我來亦有家園感,一嶺梨花似雪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韓愈祠在文革後被毀之一旦。文革中,祠院初毀,省文物部門曾給撥款三千元叫當地民眾維修。由於祠院被毀的一無所有,只好將撥款給黑龍口文化站買了電影機了之。直到2002年宣傳旅遊開發,當地民眾自發的投工獻料、捐款,克服重重困難,置修小小三間正殿,請名師塑了11個塑像。主要有韓愈、韓湘和藥王像。兩面牆壁又繪了雪擁藍關圖和八仙圖。正殿的再次復修,為2004年國家人大組織的秦嶺探訪做了一點小貢獻,並將我手繪的原概貌圖錄像做了專題報導,給商州爭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