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作品典藏:暗示

韓少功作品典藏:暗示

《韓少功作品典藏:暗示》標誌著韓少功對自己的突破,書中韓少功對那些熟悉事物的分析和價值重估,是令人心驚的。暗示是意義的滲透,也是對感官和心智的一種考驗。人們之所以無視生活的種種暗示,並不是他們所辯稱的忙碌和辛勞,更多的是一種逃避和躲藏。一個心靈萎縮的人是經不起純淨目光和樸素實物的直視的。習慣於陌生化生存的現代人竭力迴避那些過去曾經熟悉的事物,雖然他們也時常作出懷舊的姿態,但是,他們不願去追問,不肯去挖掘靈魂的積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少功作品典藏:暗示
  • 作者:韓少功 何立偉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頁數:516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9644820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韓少功作品典藏:暗示》是由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卷一:隱秘的信息
言說之外
場景
家鄉
眼睛
面容
相術
訕笑
證據
默契
聲調
鐵姑娘
骨感美人
老人
方式
抽菸
軍裝
時裝
裸體
顏色
忠字舞
俄國歌曲
《紅太陽》
富特文格勒
鄉戲
遮蓋
雞血酒
儀式
墨子
代溝
生命
卷二:具象在人生中
空間
記憶
愛情
女人
獨眼
懺悔
朋友
身份
精英
搖滾
母親
無厘頭
親近
迷信
傳說
情緒化
感覺慣性
歲月
座位
角色
性格
聰明
觀念
距離
勞動
懷舊
時間
卷三:具象在社會中
近事
文以載道
野言
粗痞話
考字
黨八股
鏡頭
卡拉oK
廣告
電視劇
學潮
《國際歌》
領袖
團結
甘地
電視政治
包裝
行為藝術
進步主義
觸覺
痛感
商業媒體
M城
教堂
城市
假冒產品
郊區
擁抱
天國
文明
兒童
卷四:言與象的互在
真實
月光
秘密
消失
語言
詞義
慧能
暗語(含暗語一:地主;暗語二:開會;暗語三:小姐;暗語四:飢餓;暗語五:革命;暗語六:錯誤)
瘋子
醫學化
非醫學化
潛意識
偽善
言、象、意之辨
菸斗
虛詞
殘忍
極端年代
地圖
麻將
沉默者
鄉下
附錄一:人物說明
附錄二:索引
附錄三:主要外國人譯名對照表
附錄四:《暗示》台灣版序

作者簡介

韓少功:
當代著名作家。1953年出生,湖南長沙人,現居海南。1977年正式開始文學創作,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海南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省作協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空城》《謀殺》《爸爸爸》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暗示》等,散文隨筆集《夜行者夢語》《聖戰與遊戲》《靈魂的聲音》等,翻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另有傳記文學、詩歌、翻譯、評論等作品多種。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上海中長篇小說大獎、台灣最佳圖書獎等獎勵。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荷等文字。
《馬橋詞典》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作家曾獲“法蘭西文藝騎士獎章”。

序言

一個眼神、一頂帽子、一個老車站、一段叫賣的吆喝,如此等等使我們的記憶成了一個博物館,也構成了真正的生活。我一直想解讀一下生活中這些具象細節,讀解這些散亂舊物,就像要在字典中找出它們的定義。
這些細節常常在人們的言說之外,是生活分泌出來的隱秘信息,泄露出生活的隱秘原因,不大為人們所感知——我沒有這樣的字典。而且這些東西中既有事物自然的原像,也有傳媒文化的造像,幾乎無處不在,雜亂無序,繽紛萬千,似乎遠遠超出了我的清理和解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像大部分的人一樣,我長期以來習慣於用語言來思考,習慣於語言對心智的囚禁,對於“非言說”的信息可能已缺乏感受機能。一旦離開語言,我並不比一條狗或一個小孩更具有智慧型優勢。
我眼下仍處言說之中,但一直沒法遏止自己嘗試的衝動,讓自己能夠闖入言說之外的意識暗區。我必須與自己作一次較量,用語言來挑戰語言,用語言來揭破語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
我在寫完《馬橋詞典》一書後說過:“人只能生活在語言之中。”這有點模仿維根斯坦或者海德格爾的口吻。其實我剛說完這句話就心存自疑,而且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想寫一本書來推翻這個結論,來看看那些言辭未曾抵達的地方,生活到底是否存在,或者說生活會怎樣地存在。
《馬橋詞典》是一本關於詞語的書,需要剖示這些詞語的生活內蘊,寫著寫著就成了小說。而眼下是一本關於具象的書,需要提取這些具象的意義成分,建構這些具象的讀解框架,寫著寫著就有點像理論了——雖然我無意於理論,只是要編錄一些體會的碎片。在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將陳述一些隱秘信息的常例,包括場景、表情、面容、服裝、儀式等事物怎樣對我們說話。接下去,我願意與讀者共同考察一下具象符號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它是怎樣介入了我們的記憶、感覺、情感、性格以及命運;我們還可以考察一下具象符號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怎樣介入了我們的教育、政治、經濟、暴力、都市化以及文明傳統。最後,作為一個必不可少也最難完成的部分,我將回過頭來探討一下語言與具象怎樣相互生成和相互控制,並從這一角度來理解現代知識的危機。
在我看來,知識危機是基礎性的危機之一,戰爭、貧困、冷漠、仇恨、極權等都只是這個危機外顯的症狀。這些災難如果從來不可能被徹底根除,至少不應在人們的心智活動中失控,不應在一種知識危機中被可悲地放大。
還是在我看來,克服危機也許將需要偶爾打破某種文體習慣——比方總是將具象感覺當作文藝素材,把它們做成圖畫、音樂、小說、詩歌以及電視連續劇,做成某種爽口的娛樂飲品順溜溜地喝入口腹。這也許正是意識形態危險馴化的一部分。一個個意識隱疾就是在這種文體統治里形成。因此,如果說我以前也一直是這樣處置和運用具象,那么我現在更願意把娛樂飲品嘔吐出來,放到顯微鏡下細細測試,分解成不那么爽口的藥劑。如果說我以前也一直習慣於把聲像萬態當作消遣休閒節目,當作天經地義的課外活動,那么我現在則要嘗試著把它們請入課堂,當作一門主課,以此展開思考和爭辯,反而把很多原來占有課時的抽象概念體系逐出門外,權當作野炊、足球、玩泥巴、斗蟈蟈一類遊戲,權當感覺的對象。這就是說,我們有時需要來一點文體置換:把文學寫成理論,把理論寫成文學。這就像一群胡作非為的學生,在下課鈴響起時上課,在上課鈴響起時下課。
對於這一種文體破壞,我請師生們暫時諒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